欧美va在线视频,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北京市“十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規劃

  “十五”時期是首都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對“十五”期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特制定北京市“十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規劃。
  一、“九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九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資調控手段日益成熟,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改善城市形象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九五”期間北京市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61.7億元,年平均增長8.9%。其中:中央單位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676.5億元,年平均增長3.7%,中央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30.7%,比“八五”下降了0.7個百分點。地方單位五年累計完成投資3785.2億元,年平均增長9.2%,地方投資占當年全市投資的比重為69.3%,比“八五”提高了0.7個百分點。
  (二)重大項目建設成就顯著
  “九五”期間,以迎接建國五十周年及香港、澳門回歸為契機,抓住中央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先后安排了163項重大項目,截止2000年底,124項建成投入使用,另外39項結轉到“十五”期間繼續建設。其中:建成了地鐵“復八線”、東南北四環路、平安大街、八達嶺高速公路二期、陜北天然氣進京市內工程、雙榆樹供熱廠及供熱管網、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二期、酒仙橋污水處理廠、六里屯垃圾填埋場、城市水系綜合整治及故宮護城河改造、北京城市電網改造“9950”工程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使城市服務功能明顯完善;完成了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擴建、東方廣場、國際金融大廈、遠洋大廈、中國銀行大廈、國貿中心二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標志性大型公建項目,使城市形象大大改善;首都圖書館、中國紫檀博物館、中華世紀壇、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中華民族園二期、中國科技館二期等一大批文化社會事業項目竣工投入使用,進一步強化了首都的文化中心功能;此外,還重點進行了三菱四通集成電路工程、松下彩管三期工程、首鋼日電改造、米菲司酮擴產工程等工業技改項目,以及回龍觀、天通苑經濟適用房小區、望京住宅區、牛街危改小區一期、育新花園高教小區等住宅建設,使適合首都特點的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迅速改善。
  “九五”期間,新增公路165公里、地鐵13.5公里,新建各種橋梁94座;新增天然氣用氣量10億立方米,居民炊事氣化率達到98%以上;新增集中供熱面積3000萬立方米;新增自來水日供應能力80多萬立方米,2000年全市供水能力達到330萬立方米;2000年全市用電總量比1995年增長48%;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00年空氣污染指數三級和好于三級的空氣天數占全年天數的93.7%;城市中心區水體質量明顯好轉,部分河段實現通航;郵政電信得到長足發展,2000年北京市公眾網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630萬門,比1995年增長1.7倍。五年累計建成住宅5979.9萬平方米,年均竣工1196萬平方米,是“八五”時期年均竣工量的1.6倍。2000年全市醫院床位總數6.9萬張,比1995年增長7.7%,人均床位6.3張,比1995年增長4.1%。
  (三)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
  從投資方向來看,投資重點繼續向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傾斜。“九五”期間,全市城市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1382.1億元,相當于“八五”時期的2.8倍,年平均增長19.7%,超過了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8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3%,所占比重比“八五”提高4.3個百分點。全市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1979.5億元,相當于“八五”時期的2.5倍,年均增長3.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6.2%,成為影響全市投資走勢的主要因素。
  從三次產業來看,第三產業投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下降。“九五”期間,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遠遠高于第一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速為14.2%,第一產業投資年均增速為-14.3%,第二產業投資年均增速為5.9%。我市固定資產投資中投向三次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時期的1:38.7:60.3,調整為“九五”時期的0.3:29.7:70。
  從資金來源上看,多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九五”期間,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投資比重日益減小,銀行貸款、利用外資及自籌資金等非政府性資金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九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504.6億元,僅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的8.9%;銀行貸款1207億元,占21.2%;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利用外資比“八五”時期有所下降,五年合計利用外資566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來源比重為9.9%;企業自籌投資2119億元,占37.2%;其它投資1296億元,占22.8%。
  (四)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
  “十五”期間,在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整體部署下,我市在固定資產投融資體制領域不斷探索,市政府相繼發布了《市政府批轉市計委關于深化我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京政辦發[1999]27號)、《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京政發[1999]31號)、《市政府批轉市計委關于對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實行回報補償意見的通知》(京政發[2000]30號)、《市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計委關于加快本市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度確保前期工作質量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2000]111號)等投融資體制改革指導性文件,我市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的進展:一是擴大基礎設施產業向全社會的開放力度,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營中引入競爭機制,為打破目前我市基礎設施行業壟斷、吸引社會和外商投資者投資、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創造了條件。二是改進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程序,加大重大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深度。三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初步建立“北京投資平臺”,向全社會公開北京市今后幾年內擬建設的一批重大項目,公開項目招投標信息,擴大我市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四是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力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努力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五)投資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九五”期間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的重大成就,為北京面向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是:中央在京單位投資缺乏新的投資增長點,投資持續下降;社會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比較活躍外,其它領域的投資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投資平均增幅較“八五”有所下降,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有所減弱;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總體規模還不大,結構調整步伐亟待加快;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尚未規范,《招標投標法》尚未得到貫徹落實,投資效益沒有大的提高;投融資體制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在基礎設施項目選擇和建設過程中競爭性不強,透明度不高,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普遍薄弱和滯后,大項目儲備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在“十五”期間下大力氣解決。
  二、“十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任務和調控指標
  新世紀開始的五年到十年,我市固定資產投資既面臨嚴峻的挑戰,更有著難得的機遇。首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會為北京市發揮優勢,吸引外商投資提供更大的空間;第二,中關村科技園區和中央商務區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將為首都投資持續增長提供保障;第三,加快改造發展南城地區,為全市投資增長展現新的機遇;第四,隨著住房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和市政府加快危舊房改造步伐戰略決策的實施,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給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奠定基礎。
  面對機遇和挑戰,“十五”期間,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結構,為順利實現《綱要》各項發展目標創造條件。“十五”期間,北京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總的指導思想是:按照《綱要》對我市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保證投資規模適度增長為基礎,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中心,以把北京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為出發點,加強和改善固定資產投資宏觀調控,搞好綜合平衡,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繼續加大環境治理、城市交通、危舊房改造、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工業技改的投資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促進首都城市建設各方面全面發展。
  “十五”時期,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基本任務和主要調控目標是:
  1、要保證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適度增長,對國民經濟實現年均增長9%的目標保持適度拉動作用。預計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7%左右(2000年價格),五年投資總規模達到8000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800億元,占全市投資的22.5%,年平均增長4%;地方投資6200億元,占全市投資的77.5%,年平均增長8%。
  2、圍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工業技術改造步伐,廣泛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繼續加強環境治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南部地區發展,加快中央商務區、金融街等重點功能區以及國家大劇院等大型標志性公建建設,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完善城市發展格局。
  4、集中各方力量加快危舊房改造步伐,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居住水平。預計五年累計竣工住宅6000萬平方米,力爭基本完成城區現有的300萬平方米危舊房改造,到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
  5、加強公安政法和科技、教育的投入,保持首都安定,保持和提高首都的科技、人才、智力和信息資源優勢,提高我市國民經濟的科技含量,加速首都信息化建設。
  6、在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整體部署下,進一步探索和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投資風險約束機制,將競爭機制引入項目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加強社會中介機構建設,培育公開、公平、公正的投資建設市場體系,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投融資機制。
  三、“十五”期間的投資工作重點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環境治理、城市交通、危舊房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重點,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
  1、以大氣污染防治為投資重點,加緊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優化城市能源結構。大幅度提高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減少煤煙型污染。加快投資建設陜北天然氣進京市內擴建工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工程、天然氣支戶線、管網升壓改造工程,并做好陜北天然氣進京第二條管線、天然氣進京三期擴建工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二期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到2005年,使天然氣、電力等能源消費在全市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75%左右,市區主要大氣環境質量年均值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二是加快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和郊區污水處理設施投資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強地表水保護,同時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和污水回用工作。著重建設好清河整治一期工程、清河流域污水截流工程、清河污水處理廠、涼水河水系干流整治、吳家村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線工程、高安屯垃圾焚燒廠、盧溝橋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線、小紅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線等14項市級污水治理重大項目,促進天竺污水處理廠、昌平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區縣級項目的建設,同時建設相應的污泥消納處理中心,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到2005年使市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60萬噸左右,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郊區城鎮共形成二級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40萬噸以上。
  三是加強對固體廢棄物污染的防治,加快城市垃圾處理無害化設施投資建設,著重建設好阿蘇衛垃圾填埋場二期、高安屯垃圾焚燒廠、小武基垃圾焚燒廠、焦家墳垃圾填埋場等項目建設,推進城鎮郊區、村鎮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和消納場所建設,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到“十五”末期,使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工業固定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
  四是以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為重點,全面改善首都生態環境。加大對城區綠化工程投資力度,抓好四環路沿線100米寬綠化帶建設和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基本完成山區、平原和綠化隔離地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的建設。加快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恢復工程尤其是使用國債資金的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縣的建設,切實搞好密云水庫、懷柔水庫上游地區水土保持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官廳水庫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繼續推動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農田林網和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郊區衛星城、中心鎮、建制鎮環城林和村鎮片林的建設,搞好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與建設,逐步實現首都事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加強風沙地區防風固沙林網建設,五年力爭完成 1.3萬公頃沙地、10.9萬公頃潛在沙化土地的綜合治理。逐步實現首都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到“十五”末,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2、以地鐵、輕軌、城市快速道、主干道和城區路網加密為投資重點,加快改善首都交通狀況。
  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堅持交通先行,進一步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道路網和軌道交通網,建立以共同交通網絡為主體、快速交通為骨干的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要把軌道交通建設作為交通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設城市軌道快速交通工程、地鐵八通線、地鐵五號線、地鐵春-頤線、地鐵望京支線等一批重點軌道項目,五年力爭新建軌道交通線路100公里以上。加強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及環路快速聯絡線建設,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網,重點抓好西四環路、廣安大街、德外大街、西外大街、公共交通樞紐、京沈高速公路、京開高速公路、八達嶺高速公路三期、公路二環、公路一環等重大項目建設,五年力爭新改擴建城市道路200公里以上,新建公路700公里以上。
  3、以人為本,加大危舊房改造、天文館新館、大學生公寓等重點工程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條件和文化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以舊城區及關廂地區為重點的危舊房改造,通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帶危改、文物保護帶危改、房改帶危改、開發帶危改等多種方式推動危舊房改造,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銀行資金、外商資金、外埠資金、居民個人資金投向危舊房改造,加強危舊房改造的協調服務,加大政府投入,市政府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中安排部分專項資金,進行重點危改小區外部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力爭到2005年基本完成城區現有300萬平方米危舊房屋的改造。按照與危舊房改造相結合、與重大項目拆遷相結合、與住房制度改革相結合原則,在合理確定戶型標準、規范購房對象的前提下,調整經濟適用房建設布局,充分滿足中低收入群眾對經濟適用房需求。
  為了確保人民群眾能享受教育、文化、衛生防疫、重大疾病控制、婦嬰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要加快投資建設一批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市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加快建設望京東區10萬平方米教工住宅,積極推進大石橋清華學生公寓、五道口北大學生公寓、凈土寺北方交大學生公寓、平樂園北工大學生公寓等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完成總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大學生公寓建設任務。力爭圖書大廈二期、兒童醫院門診樓、市老年活動中心、市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
  4、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十五”期間,要集中力量抓好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按照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上臺階、十年創一流的總體要求,盡快將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基地。一是重點抓好中關村西區開發和東區科學城的改造,推進軟件園、生命科學園和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北擴工程、永豐科技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二是加快中關村寬帶多媒體信息網工程,建設數字中關村、數字圖書館群、中關村電子商廈、信息化社區、遠程高技術教育、網絡協同研究平臺等六項應用工程,強化中關村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抓好中關村地區道路工程、溫泉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完善園區道路、供水、排水、供電、供氣和污水處理系統,搞好污染防治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以中關村科技園區開發為依托,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切實抓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的實施,突出抓好訊創6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首鋼8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字技術開發中心和背投式大屏幕彩色電視機規模化增產技術改造、太陽能利用產業化工程、TFT-LCD產業化項目、聲表面波器件項目、合資生產鋰離子電池、化合物半導體砷化鎵單晶產業化、首鋼軟件產業項目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五大行業,建設軟件開發、微電子、電子及通訊、計算機及網絡、納米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芯片及新醫藥、燃料電池、高清晰度數字電視、液晶顯示器等十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增長。
  要把工業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廣泛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著重實施好首鋼冷軋生產線、全數字中高壓變頻裝置、釹鐵硼等新型金屬功能材料、二煉鋼大板坯連鑄機項目、高吸水樹脂項目、高檔精紡面料功能化改造項目、大切諾基技術改造項目、數控機床產業化工程項目、印刷機械數字化網絡化工程等10項重點技改工程,提高傳統行業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和行業振興。
  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快首都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建以光纜為主體的首都傳輸骨干網和寬帶IP局域網,建設北京超級計算中心,完善公用信息平臺服務功能,增強互聯網交換中心能力。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應用,推進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形成覆蓋全市各級政府機關的計算機網絡,實現部分政務網上辦公。推進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化,重點應用數字技術促進產業升級,改造傳統生產流程和裝備工藝。推進空間信息工程,在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推行IC卡系統、遠程教育、網上查詢等信息服務,促進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力爭用五年時間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應用服務系統,努力使首都信息化水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二)集中各方力量,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保持資金供需的大體平衡。
  “十五”期間,既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利用現有的籌融資渠道,擴大政府投資,也要解放思想,開拓新的籌融資方式和渠道,集中各方力量,積極引導外商和外埠資金共同參與北京市現代化建設。
  1、在確保市財政預算內基建投資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長的同時,要加強對土地批租、“四源”費、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費、水利基金、養路費等現有建設資金來源的征收管理,繼續加強和擴大政府投資規模。在嚴格征收管理的同時,要堵塞資金征收中的各種漏洞,避免政府收益流失。對有關稅費減免緩優惠政策推行規范審批。力爭五年實現市政府投資400億元。
  2、研究改進土地批租征收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籌集建設資金。“十五”期間,要加快研究制定市政府對土地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開發、統一出讓、統一管理的辦法,逐步實行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建立政府土地收購儲備制度,變生地出讓為熟地出讓。要研究制定征收國有土地地租的措施辦法,探索研究建立土地年租制,盤活土地資源,建立長期穩定可靠的建設資金財源。
  3、逐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北京市要適應加入WTO的趨勢,取消不利于外商投資的各種限制性規定,擴大外商投資領域,積極推廣BOT、跨國并購、境外上市等新方式,廣泛吸引國外投資者尤其是國際知名大企業和大財團來京投資。力爭五年吸引外商來京投資300億元。
  4、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力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建立靈活多樣的籌融資機制。一是充分發揮全國各大金融保險機構總部都集中在北京的地理優勢,依靠豐富的資金來源和渠道,積極利用各種金融創新工具,吸引銀行貸款參與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提高銀行貸款在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的比重。二是積極研究建立我市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及運作辦法,以爭取建立中關村創業投資基金為試點,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三是探索建立重大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基金,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不論所有制,嘗試采用貸款貼息、資本金注入、融資擔保等多種形式給予支持,爭取在財政資金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形式和支持范圍上取得突破。四是適應國家金融、證券體制改革的新進展,積極為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上市融資創造優勢條件。五是探索應用社會保障基金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辦法,用好用活社會養老基金、醫療基金、房改基金等各類社會保障基金,在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的同時,實現各類基金的保值增值。
  5、盤活存量資產再投入。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向競爭性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形成了龐大的固定資產。按照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方向,政府投資主要集中在非競爭的公益類項目和非經營性基礎項目,要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對政府參與的競爭性行業項目,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將股權轉讓出去,收回投資。對政府投資建成的電力、交通、水、地鐵等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要選擇有條件的,向國內外投資者轉讓經營權或部分產權,收回資金用于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6、規范政府投資范圍,積極推動基礎設施產業化。政府投資應嚴格限制在政法公安、文教衛生等公益性項目和市政道路等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量力而行,按照市政府有關政府投資項目規定嚴格執行,努力節約投資。對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要積極推動產業化經營,改變目前基礎設施項目主要由政府“一家抬”局面,減輕財政負擔。對軌道交通、收費公路、自來水廠、燃氣、熱力以及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有收益的基礎設施項目,政府要采取招標方式選擇投資企業,政府賦予投資企業項目的特許經營權。對中標的投資者采取BOT(建設-經營-轉讓)、BOOT(建設-擁有-經營-轉讓)、BOO(建設-擁有-經營)和BTO(建設-轉讓-經營)等多種建設方式。
  (三)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
  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目前的審批制度,規范政府投資主體行為,建立起投資風險約束機制和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投資管理體制。
  1、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合理劃分投資范圍,擴大民間和外商投資領域。(1)實行更加開放的行業投資準入政策。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其它領域都應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凡是鼓勵和允許外商進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2)在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營中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基礎設施行業壟斷,吸引社會和外商投資者投資。經營性項目要逐步由政府單一投資主體,轉向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政府、企業、民間投資者和外商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投資的有序競爭。(3)在政策上鼓勵社會投資投向基礎設施行業。針對目前基礎設施產品價格不能到位的情況,研究建立投資收益補償辦法,對具有合理利潤水平的價格與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由政府給予適當補償。同時,政府還可考慮給予這類項目的投資者一定數量可供開發土地的優先開發權、經營設施內廣告等特許經營權。在國家政策允許條件下,政府協助投資者申請國外政府及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
  2、完善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程序。由市計委組織有關部門,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積極主動提出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的重大建設項目建議,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重大建設項目的項目單位必須按照規定程序和內容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前期準備工作必須達到規定的深度。
  3、嚴格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對政府投資項目,要嚴格執行市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暫行規定,在政府投資項目中推廣和規范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規范政府投資主體行為,節約政府投資。(1)推廣和規范招投標制。要嚴格按照國家《招標投標法》的規定,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重要設備采購、裝飾裝修等階段實行公開招投標。未經批準,不得進行邀標,減少政府行政部門對項目招投標的行政干預。(2)推廣和規范合同制。建設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設備材料采購和工程監理都要依法訂立合同,各類合同都要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履約擔保和違約處罰條款。違約方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3)打破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壟斷和部門保護主義行為。嚴禁在同一經營實體或同一行政單位直接管轄范圍內搞設計、施工、監理“一條龍”作業。(4)加強計劃、財政部門對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監督管理,實行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預算,預算控制決算的過程控制。(5)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稽察特派員制度,加大稽察工作力度,拓寬稽察領域,促進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水平、工程質量和建設資金使用效益。
  4、建立健全投資風險約束機制。(1)所有的經營性項目,要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先有法人,明確投資主體,后進行項目建設,由項目法人對建設項目的籌劃、籌資、人事任免、招投標、建設實施及生產經營管理、債務償還及資產的保值增值實行全過程負責。(2)經營性項目要實行資本金制度,各出資方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定,各自繳納一定比例的自有資作為資本金,并按出資比例享有項目的利益,承擔風險。(3)建立嚴格的投資決策責任制,立項、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部門要對自己的決策切實負責,對由此造成的損失,依法追究其行政、經濟和法律責任。
  5、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項目管理模式。(1)將行政監督職能與行業管理職能分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對工程咨詢、設計、施工、監理等社會中介機構,要堅決杜絕行政干預。政府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行使監督職責,不能將行政監督等同于直接參與或干預企業具體的招投標活動或其他企業行為,不能取代應由項目法人自主行使的權利。(2)繼續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將行業管理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分開,要努力實現基礎設施經營管理企業化。對已成立的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繼續深化改革,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生產經營公司。(3)繼續推進和完善基礎設施領域建管分開和管養分開的改革,提高投資和運營的效益。改革現行生產與供應一體化的模式,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市場化、商品化的要求,逐步將電、水、氣、熱、公交、地鐵等行業中的生產企業與供應系統分開,組建各自獨立的法人企業。將電、水、氣、熱、公交、地鐵等行業中的設計施工企業、器材零部件生產企業等,從運營主體中分離出來,實行社會化經營。(4)對壟斷行業實行市場準入制,政府部門負責經營特許權的授予,采取招投標方式,擇優選定特許經營企業。(5)改革工程定額編制方式,逐步形成建設部門制定施工定額的實物量,物價部門制定相應指導價格,社會中介機構負責概預算審查、合同審定、招投標工作的工程建設社會化監控體系。
  6、加快培育為投資主體服務的市場體系。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打破現有的行業保護、部門壟斷和地區封鎖,建立全國統一的建筑大市場。建設項目的工程咨詢、設計、施工、監理等中介機構要與主管部門脫鉤,社會中介機構不隸屬與任何行政部門,行政主管部門不能非法干預企業的正當權利。同時,要加強對投資建設市場的資質監督管理、規范中介機構行為,對達不到相應資質等級的中介機構,該降級的降級,該取消經營資格的取消經營資格,堅決取締無證設計、越級施工等違法行為。
 
二ОО一年四月四日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