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a在线视频,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北京市“十五”時期交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

  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環節和必備條件?!笆濉逼陂g,是北京實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的重要時期,也是全力籌辦2008年奧運會的關鍵時期。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確定的城市總體發展目標、未來發展定位、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務,結合我市交通行業實際情況,制定《北京市交通行業“十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交通行業發展回顧與面臨的形勢
  
  (一)“九五”期間交通行業發展情況
  “九五”期間,我市交通行業全面推進改革與發展,基本完成了“九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和主要指標,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有了明顯改善,道路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交通行業快速發展對完善并增強首都功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九五”期間,建設完成了八達嶺高速公路(二期)、京沈高速公路(北京段),開工建設了京開高速公路(北京段)、五環路、六環路等公路工程;建成六里橋、八王墳兩個長途客運站和石景山、九龍山兩個貨運樞紐站;完成了地鐵復八線工程,開工建設了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對完善首都城市交通功能、緩解交通“瓶頸”制約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公路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五年新增公路1789公里,比“八五”末增長了15%,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55公里,比“八五”末增長了137%。到2000年底,北京市公路總里程已達136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8公里,一級公路285公里,二級公路1725公里,三級公路4643公里,四級公路6233公里,等外公路446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80.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八五”末提高了10.7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國道、市道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部分市道和縣鄉道為支脈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
  2、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迅速,乘車難問題明顯緩解。
  “九五”期間,我市由公共電汽車、地鐵、出租汽車和小公共汽車等組成的公共交通快速發展,2000年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46.65億人次,比“八五”末增長了1.61億人次,在居民日常出行中所承擔的份額為33.5%。公共電、汽車由4452輛增加到10077輛,增長了126.35%;營運線路由260條增加到422條,增長了62.31%;線路總長度由3938.6公里增加到9626.76公里,增長了144.42%;客運量由31.59億人次增加到34.87億人次,增長了10.38%。地鐵復八線建成后,運營線路由41.84公里增加到53.54公里,增加了11.7公里,運營車輛達到534輛,客運量達到4.34億人次。出租汽車和小公共汽車經過治理整頓,企業經營機制初步得以完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有了提高。2000年出租汽車達到6.3萬輛,與“八五”期末基本持平, 完成客運量6.24億人次。小公共汽車減少為2687輛,完成客運量1.2億人次。公共交通的發展,使市民出行環境得以改善,方便了居民出行。
  3、道路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繼續得到加強。
  “九五”期間,我市省際客運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場站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客運網絡基本形成。道路貨運行業結構得到調整,貨運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有形化市場初步形成。汽車維修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修車難問題基本解決。道路運輸市場進一步得到培育和發展,道路運輸能力在全社會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在城市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突出。
  到2000年底,營業性省際長途客運業戶達到1269戶,營運客車達到5653輛,比“八五”末增加 23%;營運線路達到926條,比“八五”末增長了41.4%,其中高速公路客運線路32條,比“八五”末增長了357%;線路通達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省區市/?。▍^、市)/省(自治區、直轄市)/省、區、市400個市縣,總里程44.7萬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的省際長途客運網;市區內省際長途客運場站達到13個,日發班次3549班,比“八五”末增加 67.6%。2000年公路客運量達到13009萬人次,比“八五”末增長了206.1%,占各種運輸方式的比重為70.7%,比“八五”期末提高了28.6%;旅客周轉量達到527645萬人公里,比“八五”末增長了125%,占各種運輸方式的比重達到16.8%。
  “九五”期間道路貨運行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貨運業戶總量減少,多元化趨勢明顯。到2000年底,營業性貨運業戶達到4.8萬戶,比“八五”末減少12%,其中國有、集體、個體私營經濟業戶比重分別是1995年的66.3%、55.4%和203.6%。貨運車輛總量減少,車型結構得到優化,到2000年底,貨運車輛為9.2萬輛,比“八五” 末減少了25.1%,車輛總噸位34.2萬噸,比“八五” 末減少了23%,重、大、中、小車型比重為 1:1.5:0.2:3。貨運服務業快速發展,貨運服務業戶由1995年的不足200戶,發展到2000年的705戶,城市物流和配送開始起步。貨運站場設施實現“零的突破”,到2000年建成2個二級貨運樞紐站、5個貨運交易場所,年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01萬噸。 2000年公路貨運量達到28010萬噸,占各種運輸方式的比重為91.2%,比“八五” 末增長了0.8%,貨物周轉量達到826438萬噸公里,比“八五” 末增長了8.7%,基本形成了普通貨物運輸、特種專項運輸、貨運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貨運市場。
  “九五”期間,汽車維修企業快速發展,到2000年底,汽車維修業戶達到4824戶,比“八五”末增長了11% ;維修車輛達289.3萬輛次,年均增長速度為10.1%;全市汽車維修行業產值達到35.1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4%;建立110余種品牌車型的特約維修站510個,成為全國維修汽車車型和品牌最多、最全的城市;行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以一類企業為骨干、二類企業為基礎、三類業戶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布局較為合理的汽車維修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汽車維修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現代化維修設備已在一、二類企業中普遍使用,維修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九五”期間我市旅游客運、汽車租賃行業迅速崛起,水路運輸剛剛起步。到2000年底,注冊旅游客運企業達到129戶,旅游客運汽車3557輛,胡同游覽人力客運三輪車140輛;汽車租賃企業223戶,營業站點271個,租賃汽車20165輛;水運游船企業73戶,游船4762艘。
  我市交通行業在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隨著城市道路和公路建設、改造規模的不斷加大,以及汽車保有量和出行量的高速增長,城鄉公共交通快速走廊所依托的城市快速道路、主干道和高等級公路快速走廊系統尚不夠完善,特別是公路建設投融資體制未完全建立,公路總里程少,技術等級總體偏低,綜合性客貨樞紐、場站建設滯后,規模小,功能不完善。
  2、交通結構不合理。各種交通方式定位不清,社會化公共運輸未真正占據主導地位,作為城市客運主體的快速、大容量軌道交通建設嚴重滯后,公交線網密度低,線網結構不合理,快速線網和公交專用道系統尚未形成,各種客運方式之間缺乏有機銜接?,F有公共客運交通系統在居民日常出行中所承擔的份額不足40%,遠遠低于國外現代化大都市普遍達到的水平(60%以上)。
  3、交通組織管理方式、手段落后。綜合性、系統性交通管理研究滯后,現代化交通信息管理水平和智能運輸水平低,客貨運輸基本沿用傳統的組織管理方式,綜合客運、貨運組織指揮系統和信息化、網絡化交通管理系統尚未形成。
  4、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交通行業市場尚未形成。交通行業法規體系不健全,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市場準入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和行業經濟引導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5、企業經營機制不完善,服務水平不高。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服務功能單一,服務質量和水平與首都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相適應。
  (二)交通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環境看,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將為北京開發轉化科教、智力等戰略優勢資源,實現首都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為北京發揮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提高發展水平提供新的條件。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對提高各行業競爭力和全面推進行業現代化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國內環境看,隨著首都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城市交通需求量將進一步增長,人們對交通模式的選擇也將發生轉變,方便、快捷、舒適、安全、自主等價值取向明顯趨強??瓦\方面,休閑性交通出行和假日旅游交通需求比例將進一步提高,貨運方面,批量多、批量小、價值高、隨機性強、分散度高的貨運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隨著首都城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交通行業必須全面推進北京交通建設與管理的現代化,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運用現代化經營方式、服務技術和管理手段,改造傳統交通運輸業,完善運輸線路和場站,改進技術裝備和運輸管理,提高交通運輸業發展水平,建立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客觀上要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奧運會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有序、準時、快速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和優質交通服務。
  宏觀環境的變化,即使北京交通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和難得機遇,也對交通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交通行業要適應新的形勢,把握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和增強首都功能,為首都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交通行業發展的目標
  
(一)         指導思想
  “十五”期間,交通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 “新北京,新奧運”和高標準規劃城市、高質量建設城市、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經營城市的要求,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滿足社會需求,提高服務水平為宗旨,以實現首都交通現代化為目標,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深化交通行業各項改革,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應用,提高交通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樹立交通行業文明形象,實現首都交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將滿足社會需求作為交通行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通過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擴大服務領域,為社會提供暢通、安全、便捷、經濟的運輸供給,適應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2、堅持“人便于行,貨暢其流”,實行社會化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科技創新,加快交通行業科學技術應用和信息化建設。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全面提升行業整體素質。
  4、立足于建立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戰略,堅持與其他運輸方式協調發展。
  5、堅持樹立市場觀念,適應市場變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交通資源的合理利用。
  6、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大力提高行業服務水平。
  (三)發展目標和任務
  總體目標:以舉辦“奧運會”為契機,以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立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做到城市交通建設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基本形成環形和放射線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網絡,逐步確立公共交通的主體地位,建立輻射全國的對外交通網絡和現代化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形成具備必要集散能力的多元化、多層次、彼此銜接的城市交通結構,提高交通承載能力和應變能力,滿足首都發展需要。
  具體目標
  1、公路  基本建成由國、市道干線公路組成的公路主骨架網絡,以一般市道、縣鄉道為支脈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到2005年,公路總里程達到14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600公里,一級公路達到650公里, 二級公路達到2045公里,三級公路達到5000公里,四級公路6171公里,等外公路234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87.3公里/百平方公里。
  2、城鄉公共交通  初步建立起以地面快速公共電、汽車和軌道交通為骨干,以地面常規公共客運交通為主體,以換乘站(樞紐站、中心站)為節點,各種客運交通方式有機銜接,遍布全市的現代化公共客運交通線網體系,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安全、經濟、舒適的出行服務。實現四環路以內任意兩點間出行時間控制在1小時之內,公共客運交通系統在居民日常出行中所承擔的份額達到40%以上。
  公共電、汽車。提高線網密度和可達性,開辟公共電、汽車線路200條左右,到2005年公共電、汽車營運線路達到650條,線網密度達到2.16公里/平方公里(四環路內),準快速線路運力比重達到24%,準快速線路運送速度達到25–30公里/小時,常規線達到18公里/小時,平均換乘距離不超過300米。提高運營規模,保持運力較快增長,到2005年運營車輛達到16000輛,其中環保型運營車輛達到80%以上,公共電汽車年客運量達到42億人次,占公共交通總客運量的72.7%。
  軌道交通。到 2005年軌道交通線路營運里程達到113.7公里,力爭年完成客運量約7.3億人次,占公共交通總客運量的12.6%。
  出租汽車。規范服務標準,提高車輛檔次和行業服務水平,符合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的需求。2005年出租汽車運營車輛控制在6萬輛左右,其中清潔燃料車達到60%以上。在機場、車站、碼頭、賓館、旅游景點、主要大街等處增加出租汽車營業站點100個,臨時上下站1000個,年完成客運量約7億人次,占公共交通總客運量的12.1 %。
  小公共汽車和市內長途客運。到2005年小公共汽車營運線路達到100條,線路總長度1200公里,營運站點1500個,營運車輛3000輛左右,年完成客運量約1.5億人次,占公共交通總客運量的2.6%。市內長途營運線路達到300條,運營車輛2000輛左右。
  旅游車。加快旅游車行業發展,推進企業重組,調整運力結構,開發城市觀光專線,提高服務水平,滿足旅游市場多元化需求。到2005年,旅游客車達到5500輛,胡同游覽人力客運三輪車達到300輛,市內旅游班線25條,省際旅游班線30條,完成年客運量6000萬人次。
  汽車租賃。擴大租賃車總量,調整車型結構,提高車輛檔次,促進企業規模和網絡化經營,加強信用管理,逐步提高私人與企業零租車的比例。到2005年,租賃汽車達到40000輛,企業數量控制在150戶以內,經營網點控制在270個左右。
  3、道路運輸  道路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行業集約化、規?;?、組織化經營程度顯著提高,科技進步主導作用明顯增強,基本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體系和安全優質、高效的道路運輸服務體系。
  省際客運。建立以北京為中心,以高速公路、高等級路為主干線的輻射全國的長途客運網絡。到2005年,省際客運線路增長15%,其中高速公路線路所占比重達到10%,線路通達24個省市自治區,省際客運車輛增加20%,其中高檔車達到30%,場站總停發車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日發班次達到4100班,年省際客運量達到2125萬人次。
  貨物運輸。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間干線運輸和市內物流配送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專業化貨物運輸。到2005年,貨運營運車輛達到12萬輛左右,其中專用載貨汽車比重達到10%,重點干線運輸基本實現500公里內當日往返,城市配送基本滿足按時送達需要,新建(改、擴建)6個貨運樞紐場站,實現貨運樞紐場站和交易場所貨運信息網絡化,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2.1億噸,貨物周轉量67億噸公里。
  汽車維修。到2005年,每千輛車維修點數配備率5,其中一、二類企業為2.3,形成4–5家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社會知名度高的汽車維修企業集團,為社會提供全品牌、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的優質便捷的汽車維修服務,做到質量保證期內的返修率不大于4%,汽車維修質量監督上線檢測一次合格率達到90%以上。
  公鐵聯運。進一步提高聯運業規?;⒓s化、組織化程度,實現聯運網絡規模經營,大力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提高旅客聯運服務水平,基本建立適應首都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聯運體系。鐵路專用線共用和公鐵聯合運輸以及貨物包裝托運業要統籌規劃,加強管理。
  4、水運 鼓勵發展環保型客船,重點加強水上游船法定檢驗和船員培訓考試,檢驗率達到100%,確保水運安全。
  5、鐵路道口管理  加強鐵路道口安全防范管理,重點改造80個公鐵平面交叉路口。
  6、交通戰備  加強國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郊區適當位置修建一條適合戰備需要的公路飛機跑道,改、擴建戰備進出口道路,修建國道之間的聯絡線,新建、改建分流路線和迂回路線,提高北京通往外省市的11條國道通行能力。
  
  三、交通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
  公路。繼續遵循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質量、保障暢通、保護環境、建設改造與養護并重的原則,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速國道、市道干線公路建設,加強縣鄉公路建設,完善公路網絡,提高路網密度和路網通達性。加大公路提級改建,調整公路技術等級結構,使高等級公路比重逐年提高。重點建設完成五環路、六環路、京承高速公路(京密段)、京開高速公路(北京段)、八達嶺高速公路(三期)、白馬路、京周路、沙陽路、寶歧路、通順路、國道108(河北鎮—賈峪口)、國道110(延慶段)等一批重點公路建設項目。加快一般公路建設,解決區縣間、衛星城間、城鄉間的聯絡,改建等外公路使之達到等級公路水平。
  軌道交通: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完善軌道交通網規劃,完成城市鐵路、地鐵八通線,開工建設地鐵五號線、地鐵四號線、地鐵奧運支線、東直門至首都機場快速軌道交通等工程,初步形成軌道交通基本骨架。同時,著手研究市區通往亦莊、良鄉、順義等方向的軌道交通線路的規劃、可行性論證等前期工作。
  客、貨樞紐。優化并調整客、貨樞紐布局規劃,在四環路及放射線城市道路和公路聯絡線周邊規劃布局綜合性客運樞紐,在五環路、六環路以及放射線高速公路及主干道周邊規劃建設貨運樞紐。加快客、貨運樞紐站建設,新建、改建東直門、西直門、四惠橋、六里橋、菜戶營、西客站南廣場等綜合客運樞紐以及通州馬駒橋(東南)、房山閻村(西南)、十八里店等貨運樞紐。改善客、貨運場站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樞紐和中心場站的集散作用。逐步形成包括樞紐站、中心站、交叉點的多元換乘系統和以貨運樞紐為核心的物流配送體系,努力實現“人便于行、貨暢其流”。
  (二)進一步實施公交優先政策,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進一步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制定實施公共交通線網系統規劃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共電、汽車為主體,小公共汽車、出租汽車、旅游車、租賃汽車為補充的公共交通客運體系, 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舒適、安全、經濟的出行服務。
  優化公交線網,完善線網結構。完善換乘系統,調整公交線網結構。開辟公共電、汽車優先車道(包括公交專用道、限流車道、快速路車道、公交優先通行路口等),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上布設公共電、汽車準快速線路,初步建立地面快速公共客運線網系統和以公共電、汽車為主體、小公共汽車為補充,分工明確、有機銜接的公共客運常規線網系統,改善行駛環境,提高運營效率。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做好地面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的銜接,發揮相互補充作用,全面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和吸引力。
  提高線網密度,均衡線路分布。隨著城市道路的改、擴建和道路網密度的增加,根據公交線網規劃,對已具備道路條件,但是尚未布設公共電汽車線路的空白區,通過調延線路彌補這些空白區,并重點向新建住宅小區和居住密集且道路條件得到改善的街坊區開辟公共電、汽車線路。在保護舊城區古都風貌的前提下,配合城市中心區路網加密系統的實施,在次干道和支路上,布設進胡同的公共客運交通線路(公共電、汽車線路);結合舊城區道路特點,減少貫穿性地面公共客運交通線路的開辟。對線路重復系數過高的線路進行“消腫”,采取“減線加車”的辦法,有計劃地削減重復的公共電汽車線路和站點;采取局部線路調、斷、繞等措施均衡公共電、汽車線路分布。
  解決重點地區和邊緣集團、衛星城住宅區交通問題。根據城市結構調整的需要,實現公共交通新開線路從市區向郊區轉移,調延線路從外延擴展向內涵發展上轉移,突出解決中關村科技園區、商務區、金融區等城市重點地區、邊緣集團和衛星城鎮的公共交通網絡,提高重點開發地區與城市中心區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和服務水平。為方便邊緣集團住宅區居民出行,凡居住人口在7000人以上、道路條件允許、有到發車場地的住宅區都將依據公交線網規劃布設公共電、汽車線路。對于居住人口相對較小、道路條件不允許的住宅區,充分發揮小公共汽車優勢,開辟小公共汽車線路。
  出租汽車提高檔次,創一流服務水平。加強行業管理,以完善經營機制為重點,推動出租汽車企業重組,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規?;洜I。進一步加強行業總量宏觀調控,推廣電話預約要車,建立GPS衛星定位智能調度系統、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和電子收費系統,依靠先進科技手段,降低空駛率,提高車輛運營效率。積極改善乘車環境,提高車輛檔次,更新環保車輛,規范服務標準,使出租汽車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和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三)推進行業結構調整,提高道路運輸行業競爭力。
  調整運力結構。在客運方面,依據線路特點配置運力,以提高乘坐舒適性、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滿足安全、環保、節能及公路對車輛荷載的技術要求為目標,加快運力結構的調整,發展高效低耗的新型運力。高速公路客運重點發展高級客車、干線客運發展中高級客車、農村支線客運發展安全性、經濟性好,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中級客車和普通客車,省際旅游客運以舒適性為重點發展高檔客車。強化客運車輛環保檢測,嚴格實行客車強制保養和二級維護制度,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環保的乘車環境。
  在貨運方面,優先發展廂式、罐式、冷藏、保溫、集裝箱等專用運輸車輛和綠色環保車輛,推廣使用密閉式運輸設備。加強營運車輛的強制維護和技術性能檢測,嚴格限制、淘汰技術等級低于二級(不含二級)、軸載質量超限、尾氣排放超標的貨運車輛從事貨運經營。
  調整行業結構。以企業資質管理為切入點,完善企業經營機制,加快運輸組織結構調整。制定企業資質標準,促進企業規模經營,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引導部分優勢企業組建跨區域、跨行業的企業集團,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專業化經營,形成由少數骨干企業集團主導行業發展方向,眾多中小企業和零散經營業戶起補充作用,分層次競爭的市場格局。重點扶持組織化程度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客貨運輸業。
  調整經營結構。客運方面,以高速公路沿線中心城市為結點,發展高速公路客運,重點發展與“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相聯的大中城市的快速客運路線,做好京滬、京沈高速公路客運的運輸組織。結合西部開發戰略,重點發展西部未開通省市的客運線路,新辟通達西部地區的省際超長距離客運線路。適量發展以遠郊區縣為起點通達相鄰省市的省際客運線路。圍繞節假日運輸,大力發展特色省際旅游客運。
  貨運方面,大力發展快件、零擔班車、集裝箱和危險貨物運輸,逐步實現危險貨物、大型物件、冷藏鮮活等貨物的專業化運輸。發展城市間干線快速貨運,引導貨運企業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
  發展現代物流,拓展運輸服務功能。規范和提升傳統貨運服務業,引導貨運企業在現代物流中發揮自身優勢,擴展倉儲、配送、代理等運輸功能和服務范圍,加強道路貨運企業與工商企業、鐵路、航空、水運、貨運代理等企業的協調與合作,促進道路貨運企業由貨物承運人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以公路主樞紐為依托,以貨運信息網絡化服務為紐帶,健全站場網絡系統,構筑物流服務平臺,逐步把貨運場站建成國際、國內多式聯運的樞紐和適應物流業發展的現代物流中心,發展城市物流配送,促進道路貨物運輸向現代物流方向發展。
  調整汽車維修行業結構。鼓勵發展特約維修、專業維修,鼓勵發展具有專業化、現代化的品牌連鎖經營等有競爭力的汽車維修服務。促進汽車維修向技術專業化、管理現代化、服務優質化、規模集團化、效益最大化方向發展,促進汽車維修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逐步建立汽車維修救援系統,引導企業增加檢測診斷設備和專用設備的投入,推廣汽車不解體診斷技術,提高企業運用現代化的維修與服務手段的能力。加強汽車維修質量管理,建立健全汽車維修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維修技術標準與質量檢驗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的作用,加強對汽車維修質量的監督抽查。
  (四)加強行業管理,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交通市場體系。
  規范公路建設市場,提高公路建設質量。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監督、社會監理、企業自檢三級質量保證體系,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完善公路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制度、工程監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項目法人負責制度。加強工程施工企業、監理企業的資質管理、工程項目的合同管理和工程質量監理。重點規范招標投標行為,加強公路建設市場的準入管理和經營行為的監督,保證公路建設質量,提高公路建設效益。
  加強行業監管,全面提高公共交通行業服務水平。推進公共交通行業治理整頓,進一步完善行業管理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公共客運交通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行業監管。公共客運交通實行特許經營,引入競爭機制,調整公共客運交通市場結構,形成適度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通過資質管理,繼續推動出租汽車、小公共汽車企業重組,促進企業規模經營,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加強從業人員考核培訓,制定服務規范和服務標準,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樹立首都交通行業良好形象。
  完善規章制度,加強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改革道路運輸市場管理體制,規范管理行為和運輸經營行為,加快道路運輸市場化的進程,實行運輸主體市場化和運輸要素市場化。按照企業分級、線路分類、運營車輛分等、規模經營、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的原則,積極推行客貨運輸企業資質管理,建立企業資質等級、車輛技術等級制度和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制度,加強對企業經營資質的開業審查和年度復審及營業性客、貨運車輛的技術等級檢測評定,全面推行駕駛員職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水平。
  建立和完善汽車維修資質管理制度,提高并嚴格執行汽車維修業開業條件。按照有條件準入、按標準分類、動態評定資格的管理原則,鼓勵發展公司化經營的市場主體,堅決清理和取締無證修車。發揮行業管理部門、交通行政執法部門、行業協會及相關部門的監督與服務的職能,健全市場監督體系。建立企業信譽考核制度,樹立誠實守信的經營法則,不斷提高汽車維修質量,保障車輛運行安全。
  整頓市場秩序,保障運輸安全。打擊非法營運,規范經營行為。堅決取締無證無照非法經營的“黑車”、“黑戶”。認真糾正服務質量低劣、嚴重損害旅客、貨主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的經營業戶,責令其停業整頓。繼續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重點治理超載運輸、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服務質量低劣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運輸車輛的安全性能,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消除重大運輸安全隱患,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使運輸服務向規范化、優質化方向發展,提高行業市場競爭能力。
  (五)推進信息化進程,提高交通行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遵循統籌規劃、聯合建設,應用主導、面向市場,統一標準、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競爭開放的方針,建成各具業務特色的交通信息資源網絡,提高交通行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交通行業政務信息化、網絡化,實現辦公業務的電子化和自動化。采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和完善交通行業政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交通行業網上辦公及各行業業務管理的全面網絡信息化,滿足行業管理需求,提高辦公效率。初步形成面向社會的政府公眾信息服務網。在政府辦公業務資源網建設的同時,逐步建立不同層次的、具有交通行業特點的、有實效的公眾信息服務系統,真正為行業用戶和出行者提供優質服務。
  加快以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公共交通信息平臺,推進公共交通行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通過GPS和GIS等技術,加快調度體制改革,大力推行區域調度,實現公交運營車輛跨地區、跨地段、跨線路的集中指揮調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車輛利用率。在軌道交通、公共電汽車、小公共汽車和出租車等客運方式上推廣使用IC卡,綜合應用公交網站、服務熱線、車載電子顯示、電子站牌等信息系統,為乘客提供多渠道的出行服務信息,提高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
  推進道路運輸行業信息化進程,加速實現道路運輸現代化。以信息化為先導,以提高運輸效率和質量、改善運輸安全性、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信息服務為戰略目標,加快建立以高速公路客運為骨干的客運信息網,實現聯網售票異地售票和快速接駁。以高速公路客運線路為試點安裝GPS衛星定位系統,提高車輛調度和安全管理能力,實現運營管理和調度的科學化。建立物流信息平臺,加快公路貨運信息系統的建設,重點引導道路貨運信息服務系統、智能化貨物倉庫管理系統、GPS 車輛調度與貨物跟蹤系統、貨運站場管理系統等的開發應用。加快站場運營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以貨運信息網絡化服務為紐帶,健全站場網絡系統,提高站場管理和服務水平。
  以智能交通系統(ITS)的研究為框架,加強對網絡環境下的不停車收費、道路運輸應急系統、出行信息服務系統、車輛調度和行車路線信息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并把以上科研成果應用于交通行業的管理中,促進我市交通行業的整體進步。
  
  四、交通行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1、制定交通行業發展規劃,加強行業發展戰略研究,明確行業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引導交通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政策。
  3、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大力培育有競爭能力的市場主體,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4、深化交通體制改革,改善經營管理體制,逐步改革價格管理體制。積極、慎重、穩妥地進行公共客運經營體制、運營機制和票制的全面改革,為企業增添經營的活力。
  5、加強企業資質管理,整頓市場秩序,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全面提高交通行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6、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運輸業,促進交通行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實現規模經營,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功能。
  (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1、進一步改革投融資體制,設立引導性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國內外銀行貸款和社會閑散資金等)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為主體的投融資機制。
  2、通過市場行為與政府行為的有機結合,盤活城市存量資產,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有效推動土地、基礎設施等城市資源的市場化進程。
  3、通過提供土地開發優先政策、特許經營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營業稅、進口設備的關稅)等,加快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4、經營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要通過招標選擇投資企業,企業投資時政府賦予其建設和運營項目的特許經營權。
  5、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要與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充分發揮投資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6、公共客運交通屬于社會公益性事業,應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補貼運營機制,在劃清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的基礎上,對于公交、地鐵的政策性虧損繼續給予財政補貼,對于經營性虧損由企業自行消化。
  
  (三)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管理運營機制,加大交通科技投入,以智能交通系統研究為框架,加強對智能運輸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推動交通行業現代化,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2、加大政府對基礎性、關鍵性重大科研項目的投入力度,圍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生產中關系全局的關鍵技術,帶動交通行業總體技術水平提高。
  3、加快交通行業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建立先進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的支持系統,實現城市交通管理現代化。
  4、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大力引進、開發、推廣先進設備、工藝和技術,實施科技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進工藝水平,滿足交通行業現代化建設需要。
  5、加快建立交通信息化標準體系和相關標準的制定。提高交通信息化工作的規范性,增強信息技術的適用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率。
  6、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注重環境保護,推廣使用環保節能車輛。
  7、采取有效措施,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注重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
  (四)完善交通行業法規體系,改善和加強行政執法工作。
      1、加快法制化建設,完善行業法制體系,依法進行行業管理和結構調整,堅持立法與執法并重,執法與監督并舉。
  2、加快行業立法進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交通行業法規體系,并加強法規的組織實施和執法工作。
  3、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優勝劣汰。建立和完善資質管理制度、服務質量招投標制度和年審制度,提高并嚴格執行開業技術經濟條件。
  4、清理審批項目,調整審批權限,規范審批行為,簡化審批程序。
  5、加大企業經營資質管理力度,推行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6、集中力量,強化市場監管,依法全面整頓市場秩序。
  (五)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行業形象,提供優質文明服務。
  1、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推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培養一支“四有”職工隊伍,樹立良好行業形象。
  2、制訂創建文明規劃、推行行業文明服務標準、完善規章制度、落實崗位規范,使創建活動規范化、制度化,為社會提供優質文明服務。
  3、建立和完善行業服務標準體系,引導運輸企業、運輸場站進行國際質量認證,大力提倡和推廣標準化和規范化服務,促進企業管理水平和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
  4、深入開展職業思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紀律教育,強化“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全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
  5、堅持“以人為本”,實行政務公開、社會公示、服務承諾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