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業(包括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和生活服務業)是首都城市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保證,是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為適應首都城市功能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進一步促進北京商業的持續發展,特制定北京市“十五”時期商業發展規劃及十年遠景規劃。
一、商業發展現狀
自1990年以來,北京商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在流通規模、設施建設、經營管理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縮小了與國際先進商業的差距,已成為首都經濟中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重要產業之一。
1、商業在首都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
商業的迅速發展對首都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黨政軍首腦機關工作的正常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0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43億元,比1990年增長3.7倍;商業增加值為222.6億元,比1990年增長4倍,凈增178.7億元;商業稅收已成為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商業從業人員約130萬人,比1990年增加了近1倍。
2、競爭性商業網絡結構初步形成
—-各類商業網點快速增長,網點嚴重不足的問題已基本解決
零售貿易業網點數量由1990年的8.2萬個發展到2000年的約18萬個,餐飲和生活服務業網點數量由1990年的4.1萬個增加到2000年的約7萬個,網點分布也從城市中心區向邊緣區和農村城鎮擴展。
—-多種所有制商業競相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結構不斷優化
非公商業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占份額已由1990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50%左右。以非公經濟為主體的各類市場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份額達到20%以上。
—-發展速度已趨于穩定,商業增長方式出現新的轉變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由“七五”和“八五”時期年均分別遞增19.2%和21.9%,逐漸穩定到12%左右;商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份額基本穩定在9%以上,商業增長方式開始由規模擴張為主向質量效益為主轉變。
3、新型商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商業經營方式發生巨大變革,超市、便利店、倉儲式商場等多種國際先進的新型商業業態在北京商業中都有較大發展。2000年,以連鎖經營為代表的新型業態的市場份額已達到12%左右。
4、商業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先進商業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現代化商業設施大量增加。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商業網點已相當普遍,一些大中型網點現代化程度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代化的商業理念和經營管理方式已不同程度地引入企業,商業企業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北京商業雖然發展很快,但從整體上看,與國際一流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著一些影響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突出問題,如商業設施的規模、布局結構和商業業態結構、所有制結構等不夠合理;商業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服務體系、人員素質等軟件建設與商業的硬件發展不夠協調;企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集約化進程與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夠適應等,都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二、商業發展思路
(一)發展機遇和資源優勢
商業發展的環境將日益優化。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和越來越多的大型國際活動在北京舉行,都會為北京商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改善商業發展的環境。
商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將進一步改善。北京在信息、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和人才資源、旅游資源等諸多優勢的進一步發揮,為商業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商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購買力逐步提高,市場將進入新的消費升級階段,商品更新進一步加快;假日消費、文化教育消費和其它服務消費的增長,將為北京商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五”期間及今后十年北京商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精神為指針,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快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落實《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堅持市場取向與適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相結合,以創建有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商業為目標,以調整、提高、創新、發展為主線,以發展網絡型商業為主導,積極推進商業信息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增強服務功能和輻射功能,加快實現商業現代化,為早日趕上國際一流大都市商業水平創造條件。
基本原則是:
1、以人為本
充分體現商業為人服務的功能,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作為商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發揮優勢
充分發揮北京“首都、古都、國際大都市”三方面的優勢,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多功能、多層次、多樣化商業。
3、適度超前
積極利用國際商業發展成果,把近期需求同中長期發展趨勢結合起來,保持發展后勁。
4、優化結構
優化所有制結構,加快國有商業體制改革,進一步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完善具有多元市場競爭主體的商業體系。
優化布局結構,形成整體適當分散,局部相對集中,布局合理的商業網絡結構。
優化規模結構,形成大中小結合,以中小型網點為主的規模結構。
優化業態結構,以發展新興業態為重點,實現新型商業與傳統商業有機結合。
三、商業發展目標
(一)發展總目標
到200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商業體系,為實現商業現代化奠定基礎;到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商業現代化,總體上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城市商業水平,部分骨干商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接近或達到一流先進水平。
(二)基本指標
—-商品流通總規模年平均增長10%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05年達到2330億元,年平均增長10%;2010年達到3700億元,比2000年增長1.6倍。
商品購銷總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基本保持同步增長。
—-網絡商業的份額達到30%
包括連鎖商業和電子商務的網絡商業實現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份額,2005年達到30%(連鎖商業網占27%左右,電子商務網占3%左右),比2000年提高18個百分點;2010年達到48%(連鎖商業網占40%,電子商務網占8%),比2000年提高36個百分點。
—-人均擁有零售商業網點營業面積達到0.9平方米
2005年零售商業營業面積從2000年的840萬平方米增加到1000萬平方米左右,戶籍常住人口人均擁有營業面積0.9平方米左右。2010年零售商業營業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左右,戶籍常住人口人均擁有營業面積1.0平方米左右。
—-商業企業基本實現管理信息化
2005年100%的大型商業企業、連鎖企業,40%的中小商業企業建立管理信息系統;2010年100%的大型商業企業、連鎖企業,70%的中小企業實現與外界信息無障礙交換。
四、商業發展重點
商業發展的重點是:促進兩網,即促進連鎖商業網和電子商務網的發展;提高三區,即提高城市中心區(包括王府井、西單、前門-大柵欄三個商業中心),商務中心區(包括建國門外、朝陽門外兩個商業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商業發展的水平;繁榮三圈,即發展三環路周邊以零售商業為主的商業圈,四環路周邊以大型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和新型零售業為主的商業圈,公路一環周邊以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和現代化商業物流配送區為主的商業圈;開拓十城,即開拓十個遠郊區(縣)中心城鎮的商業中心;培育十街,即培育十條左右各具經營特色的商業街(區);完善400社區,即完善市區和郊區城鎮400個左右社區商業中心;加快發展四類商業,即加快發展發揮北京優勢的服務會展商業、旅游休閑商業、科技文化商業和綠色生態商業。
總體上初步形成以城市中心區商業為核心,以“兩網三區三圈十城十街400社區”為骨干的商業網絡新格局;以四類發揮北京優勢的商業為龍頭、以突出北京特色的輻射型、服務型商業為主體的現代大都市商業體系。
(一)順應商業發展新趨勢,大力促進新型網絡商業的發展
1、加快連鎖商業網的發展
繼續以超市、便利店為重點,向其他零售業態、餐飲及各類服務行業推進連鎖化經營。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區劃的束縛,扶持有條件的優勢連鎖企業向大規模發展,形成1-2家年銷售額100億元以上、3-5家年銷售額50億元以上的連鎖龍頭企業。支持發展大型零售企業(包括大型百貨店、大型綜合超市)的連鎖經營。鼓勵中小型店鋪通過各種途徑加盟連鎖企業。積極推進超市和生活服務連鎖企業向社區和農村居住點延伸,發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大企小店”和特許連鎖網。引導連鎖企業加強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發展現代化、社會化的配送中心,為連鎖企業發展服務,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運營體系。
2、推進電子商務網的發展
充分利用北京信息網絡的優勢,使北京成為全國領先的電子商務區。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鼓勵商業企業與高科技企業聯手,快速進入電子商務實施階段。鼓勵有實力的商業企業及其它社會資本投資電子商務。扶持優勢企業做大規模,形成2家年銷售額50億元以上、5家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推動傳統商業企業逐步實現商務電子化,擴大電子商務規模。支持建設電子商務發展所必需的物流配送系統,支持建設面向全社會提供虛擬貿易空間的虛擬商店、虛擬購物中心,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完善的電子商務環境。到2005年,爭取使電子商務實現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到3%,2010年達到8%,使其成為北京商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適應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大力提高城市中心區、商務中心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商業的現代化水平
1、城市中心區的王府井、西單、前門-大柵欄三個傳統商業中心,共同形成了北京城市中心商業區,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要進一步改善環境,調整結構,提高檔次,在行業齊全、綜合配套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塑造現代化一流商業街區的整體形象。
明確定位,突出特色。王府井商業中心、西單商業中心以滿足市內外中高檔消費為主,突出中高檔的大眾化商品和精品、名品、新品經營。前門-大柵欄商業中心要全面規劃,整體改造,重點發展餐飲、旅店、文化娛樂、旅游商品等旅游服務商業,突出老、名、小、專的京味傳統商業文化色彩,形成傳統和現代結合的全新的文化旅游商業街(區)。
控制規模,防止過度膨脹。王府井商業中心主體部分南起王府井大街南口,北至燈市口,營業面積總規模控制在45萬平方米左右。西單商業中心主體部分以西單北大街南段(至靈境胡同)為主,向南延至絨線胡同,營業面積總規模控制在40萬平方米左右。前門-大柵欄商業中心主體部分以珠市口以北的前門大街北段和大柵欄街為主,營業面積總規模控制在20萬平方米左右(不包括旅店業)。
2、商務中心區的建國門外大街、朝陽門外大街等商業中心,要進一步提高經營水平,逐步形成與具有國際水平的高檔商務中心區功能相協調的高標準、現代化商業體系。
3、中關村科技園區要大力發展適應現代科技發展需要的國際一流水準商業,以二十一世紀中國最高的商業區水平為目標,塑造最新商業形象。要突出兩個服務,即:服務于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流通“無障礙”,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起拉動作用;服務于園區居民,確保商業環境和服務與國外高科技園區“無差異”,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起保障作用。
(三)適應城市發展和人口分布變化的趨勢,逐步發展三、四環路和公路一環周邊的骨干商業
1、調整提高三、四環路周邊市級、地區級商業中心的布局和水平
城市發展和住宅郊區化的趨勢,使三環路和四環路周邊地區成為北京商業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劃的市級、地區級商業中心約有50%位于這一地帶,大部分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要區別不同情況,加快發展和進一步完善功能。
翠微路(公主墳)、木樨園、馬甸等市級商業中心分別位于三環路西、南、北方向,主要為周邊的居民及部分流動人口服務,網點設置以完善功能為主,營業面積總規模分別在10-20萬平方米之間。其中翠微路商業中心主要以檔次齊全、大眾化為特征,木樨園商業中心、馬甸商業中心要加快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商業中心。
大鐘寺地區商業的批發功能已不適應城市發展趨勢,應逐步調整為發展零售商業為主,與雙榆樹地區商業共同組成新型現代化商業中心,雙榆樹—大鐘寺地區商業營業面積總規模在20萬平方米左右。
三環路和四環路周邊原規劃的地區級商業中心,已經基本形成的要進一步完善功能;尚未形成規模的要加快發展,如酒仙橋、豐臺鎮、盧溝橋、望京、豐臺橋南、西三旗、五路居、芍藥居、六里屯、南八里莊、南磨房、北太平莊、五道口等;尚未建設的要與周邊住宅的開發建設同步發展,近期不能開發建設的要保留商業規劃用地。如角門、毛家墳、大紅門、萬泉寺、二里莊、太平橋、西八里莊等。其中,萬泉寺、二里莊為新增地區級商業中心。
新發展的居住區,10-15萬人要規劃建設一個地區級商業中心。根據周邊地區人口數量,營業面積總規模為3-5萬平方米左右。
2、調整提高四環路周邊各類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的布局和水平
要逐步解決現有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小、散、亂”的問題,逐步達到合理布局、規范管理、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目標。
調整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布局。現有三環路附近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多數將不適宜繼續發展,要逐步調整轉變功能。今后十年重點在四環路外的適當地區發展規模較大的永久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各類工業品專業市場。除新發地、玉泉路等原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發展外,在東北和東南四環路外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各發展1個占地30-40萬平方米、管理規范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使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更加合理。
在四環路外逐步形成10個左右大型工業品和原材料市場,10個左右規范化的大型再生資源集散市場,3-5個規模化、規范化的舊貨交易市場和租賃市場,4個規范化的汽車貿易服務園區。
提高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的規范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健全市場管理體系,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市場組織制度、準入規則、交易規則、運行規則、標準化經營等系列管理規則。新發展的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要具備信息化、標準化管理條件,提高規范化、現代化管理水平。
積極引入連鎖、代理、配送、拍賣等現代營銷方式,鼓勵探索倉單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使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從傳統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現代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發展,實現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有機結合。
3、在公路一環以外發展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和現代化商業物流配送區
參照國外經驗,選擇公路一環以外交通方便、接近旅游風景區和新建居住區的適當地點,在條件具備的時候,鼓勵投資商或大型商業集團投資建設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和旅游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根據市場需求和實際條件,結合城市邊緣集團建設,可依次在城市西北、東南、東北和西南方規劃建設4個風格各異的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每個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左右。
綜合考慮交通、用地等條件,在公路一環以外京石快速路附近、京津或京沈高速公路附近以及靠近京滬或京九鐵路附近地區,規劃三至四個大型物流配送區,每個占地面積分別為2-5平方公里,根據市場發展需要逐步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配送區。鼓勵中外企業到物流配送區投資建設各類物流配送設施,開辦物流配送中心。鼓勵現有四環路以內有條件的倉儲企業,優化資產經營,調整到物流配送區投資重建。鼓勵大型連鎖公司在物流配送區建設配送中心,或依靠大型物流配送區發展屬于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逐步實現物流配送的社會化。
(四)適應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需要,大力發展和完善社區商業
社區商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和商業發展規律的要求,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為中心,以小型網點為主,大力發展食品、日用品、餐飲、文化等各類日常生活需要的商業和服務業,尤其要大力適應家務勞動社會化和日常生活現代化的趨勢,在提高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符合社區特點的大眾餐廳、社區茶館、洗衣保潔、美容健身、家政服務、老年服務、修理服務、電話購物、網上購物等現代生活服務業,不斷提高生活服務水平。
社區商業的重點是規劃、建設好配套齊全的社區商業中心,全市市區和郊區城鎮大體形成400個左右。距離市級、地區級商業中心1公里以外的居民區,原則上居住人口1-3萬應有一個綜合性的社區商業中心,營業面積總規模一般應為5000–15000平方米,以一家經營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的大中型綜合超市和一家經營蔬菜等鮮活商品、攤商集中的社區菜市場為骨干,同時發展餐飲、美發、洗染、修理、回收、代辦等各類小型生活服務及金融、郵政等配套網點,使之基本滿足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已經建成的城市居住區及平房保護區,商業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的,應通過調整結構、置換房屋用途等辦法,按社區商業中心的要求逐步加以完善。新建居民區和危改區要按照社區商業中心配置標準進行配置。在老年人居住較集中的地方,適當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經營網點。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適當發展符合民族消費習慣的商業服務經營網點。
在規劃、建設好社區商業中心的同時,鼓勵居民區內有條件的沿街樓宅底層居民開辦無污染、不擾民的連家店,積極發展特許連鎖等微型便利店、專業店,方便居民生活。
(五)適應消費和流通的新變化,培育發展特色商業街(區)
特色商業街(區)是指某類專業店或具有一定經營定位的商業集中的街(區)。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對具有特色商業街(區)雛形和發展趨勢的街(區),因勢利導,鼓勵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或正在發展的餐飲街、茶葉街、文化街、圖書街、建材裝飾街、服裝街、電子街、酒吧街、古玩街(區)等,要進一步改善環境,促進發展。根據已經出現的趨勢和可能,在進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發展趨勢論證的基礎上,今后幾年還可規劃發展美術街、老年用品街、女士用品街、汽配街、電訊電器街等。條件適當時,發展一條地下特色商業街。到2010年要基本形成10條左右具有鮮明經營特色和較大影響的特色商業街(區)。規劃發展特色商業街(區),要規劃足夠的配套服務設施和停車場所。
(六)適應郊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趨勢的需要,完善以郊區衛星城為中心的郊區與農村流通體系
郊區衛星城要根據城市規模和發展趨勢,規劃發展1—2個地區級商業中心和若干個社區商業中心,形成以地區級商業中心為核心,以社區商業中心為骨干,行業配套、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的商業體系。衛星城的地區級商業中心要充分考慮汽車進入家庭的趨勢,安排或預留足夠的停車場地。
在郊區小城鎮的規劃發展中,要合理規劃商業的發展。每個小城鎮根據規模和居民需要情況,參照社區商業中心的標準,規劃發展1—2個城鎮商業中心,發展適應當地居民需要的商業服務業,并為城市連鎖商業向郊區延伸創造條件。新發展的邊緣集團居住區如回龍觀、北苑等地,都要按照地區級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中心的規劃要求,統籌規劃,合理發展。
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聯結生產和流通、具有較強專業化水平的經營性實體,組織好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鼓勵農產品直接進入大型批發市場,逐步建立具有一定組織化程度、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㈦發揮北京優勢,積極發展增強輻射和服務功能的商業
1、積極發展服務會展商業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支持商務服務、會議服務、拍賣、租賃、典當、咨詢、展覽、展示等服務業的發展。
積極開發利用大型會展資源,鼓勵批發商業和中介組織舉辦綜合性、專業性、季節性等多種類型的展銷會、博覽會、交易會。
完善與會展活動配套的服務功能和設施的建設,建立新商品展銷推介機構和場所,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新型商品,豐富北京市場。
2、大力發展旅游休閑商業
充分發揮北京在旅游資源方面的特殊優勢,積極發展適應旅游事業日益發展需要的多種風格的旅游商業。
在中心城區旅游圈,積極扶持發展各種京味特色商業,對城市中心商業區——王府井、西單、前門-大柵欄三個北京商業最重要的對外窗口調整定位和改造提高,進一步向多功能、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使之成為北京旅游商業的龍頭。前門-大柵欄商業中心要充分利用靠近旅游勝地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以滿足國內中高檔旅游消費和海外觀光客旅游為主的文化旅游商業區。同時,進一步規劃發展幾個具有民族特色和突出傳統文化的旅游商業區,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
在郊區旅游圈,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餐飲、旅館等旅游休閑商業服務業,尤其要鼓勵發展中小型汽車旅館、家庭旅館等,完善商業服務設施和功能,逐步形成以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為骨干,以主要旅游景點配套商業為主體的郊區旅游休閑商業體系,滿足市內外旅游者的需要。
充分利用北京旅游資源,結合北京特點,大力開發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建立適應市場需要的旅游商品設計、生產、銷售網絡。
在居民集中的社區,逐步發展滿足日常休閑生活需要的餐飲、文化、健身、娛樂相結合的休閑服務業。
3、積極發展科技文化商業
借助中關村科技園區優勢,以高新技術為主體,高起點地發展具有國際水準的新型商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力爭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成為展示北京商業國際水平的窗口和電子商務的先行示范區。通過調整和改造,使中關村地區的商業結構和功能滿足科技園區各層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商品專業市場,鼓勵發展經營高新技術商品的專業店、專業街。
積極利用北京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條件,適應首都文化、教育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大力發展音像圖書、文化用品等為文化、教育產業服務的商業服務業。
4、積極發展綠色生態商業
積極推行綠色營銷,限制不符合城市環境要求的營銷方式。積極培育、創造綠色市場,以創建食品安全流通體系為重點,逐步建立綠色商品銷售網絡,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生態商業持續發展。
積極進行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鼓勵社區發展再生資源回收點,在回收、集散、加工、交易等方面進行一條龍建設,力爭在全國率先建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五、商業發展措施
(一)加強商業法制建設,依法規范流通秩序
加緊制定和完善商業運行管理和網點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業標準等,強化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促進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的規范、有序運行,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有效發揮。
強化農產品和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為主的流通安全體系,保證綠色生態商業的發展。
加強法制宣傳,引導商業企業和從業人員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法規。
強化市場管理,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為;加強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監督檢查,定期公布有關信息,建立和強化監督保證機制,維護和提高首都商業信譽。
(二)加強規劃管理,促進結構調整
加強對商業規劃的調控、監督和管理。重點強化對各級商業中心、重要商業街(區)和大型商業設施規劃、規模、布局的管理,防止盲目發展和惡性競爭。
市級和地區級商業中心的規模一般不得突破規劃最高額度;大中型零售商業設施要按照規劃合理布局,新增加營業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業設施,原則上只能布局在地區級以上的商業中心和規劃的特色商業街(區),其中營業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場,只能布局在市級商業中心和規劃的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內。每個地區級商業中心一般只能安排1-2個營業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業設施。營業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倉儲式商場只能布局在三環路以外的商業中心。新發展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包括大型倉儲式商場),與相鄰大型超市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4000米。二環路以內近期不再新發展大型百貨店。
社區商業中心和其他商業街區以中型商業網點為骨干,主要發展小型網點。新建居住區商業設施配套建筑面積不少于每千人700平方米,80%以上要相對集中在規劃的社區商業中心內,其余面積分散在居民區里發展小型店鋪。凡規劃的社區商業用地和社區商業用房,不得改變使用性質。規劃居住區集貿市場的用地改為社區菜市場用地,納入社區商業的統一管理。
(三)加強協調服務,營造良好環境
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辦法,加快對市級、地區級商業中心和特色商業街(區)進行道路、停車場等整體環境的改造,完善綜合配套設施,改善發展條件。
建立公益性的商業信息系統,定期發布行業發展的重點指南和市場趨勢的宏觀信息,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鼓勵社會各方投資建立電子商務孵化器,為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提供包括政策咨詢、中介服務、資源整合等集約化服務。
建立消費信貸服務機構,促進信貸消費發展。
加強商業行業協會建設,增強協會的協調、服務作用和行業自律能力。
(四)改造傳統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積極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加大國有資本從一般商業的有序退出力度,加快向商業基礎設施及大型骨干商業等重點領域轉移。推進國有大型商業企業公司制改革,通過減持國有股份,吸收多元投資主體參股,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現代公司。
積極促進商業企業間的資產重組,逐步建立資產置換的有效機制,通過培育股權多元化、資產規模化、管理現代化的大型商業企業集團,調整和完善現有的商業資產授權經營公司,形成具有資產實力的國有控股公司,真正建立起母子公司體制。
鼓勵批發商業向國際先進的商務經營方式轉變,發展代理批發和專業批發,擴大分銷網絡,開拓會展業務,實行內外貿結合,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
鼓勵傳統零售商業調整經營結構,在向新業態和特色店發展的同時,塑造能代表城市形象和水平的精品百貨企業。
(五)實施科教興商戰略,加快現代化步伐
建立適應商業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和激勵機制,保護和培養商業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制定鼓勵商業企業加強員工培訓和知識更新再教育的措施,促進商業從業人員提高素質。
以信息化促進商業現代化。推動商業企業吸收引進國際先進商業管理科學,全面改善商業管理,逐步實現商務運作和管理專業化、程序化、標準化。加大商業發展的科技含量,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改造商業設施,重點商業設施和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要盡可能利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六)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鼓勵商業企業創品牌商店、品牌企業,大力發展品種豐富、服務優良、質量可靠、信譽度高的品牌企業。促進現有品牌企業提高水平,扶持有潛力的企業跨入品牌行列。積極推進“老字號”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開展創建北京商業服務名牌活動,促進提高服務水平。到2010年形成100個市場影響大的北京名店。
鼓勵重點商業街(區)塑造整體形象,創名牌商業街(區)。
支持商業企業開發自有品牌商品,爭創商品名牌。
發展商業旅游專線,整體推介北京商業品牌。
(七)進一步擴大開放,引進更多的高水平商業企業
鼓勵重點商業街(區)引進國內外名牌商業企業。支持國內外一流商業企業興辦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連鎖便利店,適度開辦大中型超市等新型商業,發展多種合作業務。支持國內外名牌商品、新型商品在京展銷、展示,發展銷售業務。
(八)加大對商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傾斜力度
對重要的商業基礎設施(如重要商品的儲備設施、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社會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場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實行政策性傾斜。加快重點商業街(區)道路等市政設施的改造,改善交通和環境條件。加緊現代化大型物流配送區的規劃,構筑平臺,實行優惠政策,吸引多方投資建設,為建立物流配送區創造基礎條件。
(九)加緊制定專項規劃,落實實施方案
本規劃是“十五”期間及今后十年全市商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在此框架下,抓緊制定專項子規劃,完善北京商業發展的規劃體系,解決規劃的具體實施問題。專項子規劃主要包括:全市性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關系滿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新興商業發展的規劃,區縣及重點區域商業發展規劃等。
(十)加強市和區縣協調,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在市和區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商業主管部門和各有關部門實施商業發展規劃的協調機制,按照規劃明確市和區縣的責任分工,在制定和執行分類分區規劃、檢查規劃的實施情況等方面,市和區縣各有側重,各負其責,以確保商業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
市里負責的工作:有關部門通過研究制定控制性文件共同執行本規劃,定期向社會公布商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引導北京商業在規劃指導下有序發展;研究建立實施本規劃的法律保障體系,抓緊研究制定有關商業設施建設和行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協調制訂有關鼓勵商業發展的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全市商業分類發展規劃;參與研究制定重點地區商業規劃;督促各區縣實施本規劃,檢查糾正違反本規劃的問題。在客觀條件發生變化時,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規劃局部調整意見。
各區縣負責的工作:在本規劃的總體框架下,抓緊制定各區縣的區域商業規劃和區內重點地區及分類商業發展規劃;對區域規劃組織落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對嚴重違背規劃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制止和糾正。
市和區縣共同負責的工作:全市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包括市級商業中心、大型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多功能購物中心等由市和所在區縣共同研究規劃發展方案,由所在區縣組織實施。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