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96年,北京市按照《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要求,制定頒布了《北京市婦女發展規劃 (1996─2000年)》(以下簡稱“九五”婦女發展規劃)。它是我市第一部關于婦女發展的專門規劃。它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市婦女事業步入了規范化、整體化、法制化的軌道,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落實“九五”婦女發展規劃的五年里,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更加深入人心,婦女的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九五”婦女發展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基本完成,一些重點指標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婦女參政議政比例逐步提高。市第八次黨代會女代表、市第十一屆人代會女代表、市政協女委員的比例分別比上屆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市級領導班子及18個區(縣)領導班子全部配備了女干部。婦女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日漸提高。率先在全國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在校女大學生和女研究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增多,勞動權益保護不斷加強。醫療保健環境得到改善,婦女生殖保健服務水平有所提高。標志著婦幼衛生保健工作水平的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已連續11年穩定在歷史最低水平。維權機制日趨健全,婦女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各級司法部門發揮職能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各種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行為,為維護婦女權益提供了較為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
我市的婦女事業在“九五”期間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全面提高婦女的地位、促進男女平等及實現首都婦女的發展與進步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001年至2005年是首都發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階段,也是實現首都婦女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促進首都婦女事業在新世紀繼續快速的發展,按照《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總體要求,結合北京市婦女事業發展的實際,特制定《北京市“十五”時期婦女發展規劃》。
總 目 標
到2005年,北京市婦女發展的總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程度;不斷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逐步提高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繼續提高婦女的健康水平;依法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全面優化婦女發展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廣大婦女在發展首都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促進男女平等,使婦女事業的發展與首都發展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相適應。
主要目標與策略措施
一、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
提高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決策及管理的水平;增強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的能力;擴大婦女群體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參與范圍。
主要目標
1、逐步提高各級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中女性的比例
──到2002年換屆時,市黨代會和人代會女代表、市政協女委員的比例,分別達到28%以上。
──市委委員、市委候補委員、市紀委委員中,女委員的比例達到15%以上。
2、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中女干部的比例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領導班子中都要配備女干部。
──區(縣)黨政、人大、政協領導班子中,各配備1名以上女干部;局級黨政領導班子和市委、市政府部委辦局領導班子應配有女干部。
──全市局級干部中女干部達到20%以上;部委辦局、區(縣)黨政正職中女干部達到10%以上。
──全市黨政機關處級干部中,女干部達到25%以上。
──街道、鄉(鎮)的黨政領導班子中必須有1名女性;全市街道黨政正職中,女干部達到20%左右;鄉(鎮)黨政正職中女干部達到10%左右。
──女職工比較集中的行業、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中,在現有基礎上要多選配一些女性。
──各級后備干部中女干部的比例達到20%以上。
3、不斷改善女干部隊伍結構
──提高女干部進入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法律等領域決策和管理層的比例。
──提高政府所屬部門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管理崗位的女性比例。
──改善女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增加高學歷女干部的比例。
策略措施
1、加大宣傳貫徹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力度,提高政府機構、公共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主動接納女性的意識,為婦女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按照中央有關精神和《中共北京市委加強全市黨政領導班子建設(1998─2003年)規劃綱要》的要求,貫徹和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各區(縣)局有關單位的組織人事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培養選拔女干部的規劃和分階段實施的計劃,保證各級女領導干部的比例穩步提高。
3、堅持“在德才兼備的前提下,女性優先”的原則,建立覆蓋面比較廣泛的女性人才信息網絡,確保各級女后備干部比例逐年提高。
4、在選拔聘用干部、錄用公務員和招聘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時,要切實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為婦女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
5、根據女性自身特點和崗位需要,定期開展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加強對女干部多層次、多方位的輪崗鍛煉,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高婦女決策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
6、注重推薦優秀女性進入決策管理層。在基層民主選舉中,鼓勵婦女積極參與選舉,發揮婦女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二、婦女與經濟
保障婦女平等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和共享資源的權利;促進男女平等就業與同工同酬,維護婦女的勞動權益。
主要目標
1、保障婦女獲得平等參與經濟活動和共享資源的權利和機會
──消除就業歧視,實行男女同工同酬。保證相同工種、相同類別從業人員中女性與男性工資水平同步提高。
──全市女性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達40%以上。
2、拓寬婦女就業領域,增加不同層次婦女就業人數
──平均每年使60%以上的下崗女職工、女性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女性接受培訓后推薦就業率達80%。
──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引導農村婦女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為殘疾婦女提供各種就業服務,使城鎮有勞動能力的殘疾女性就業率達到87%。
3、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社會保險權利
保障城鎮女性從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職工生育保險的權利。
4、保障女職工享有特殊勞動保護
策略措施
1、落實《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保護婦女平等就業的勞動管理機制,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切實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權利。加強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用人單位的法治意識和女職工自我保護意識。
2、加強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合理開發配置和使用女性人才資源,建立起市、區(縣)、街鄉(鎮)三級公益性職業介紹服務體系,利用現代化服務手段為下崗女職工、女性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指導和信息服務,提高女性職業介紹成功率。
3、大力發展與首都經濟相適應的社區服務業,引導下崗女職工、女性失業人員到社區實現再就業,使社區就業成為其就業的主要渠道。
4、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或聘用合同中不得含有性別歧視的內容。在婦女的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和違法解除合同,不得辭退女職工。企業要把女職工勞動保護納入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內容之中。改善女職工勞動條件,健全和完善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措施,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
5、對違反《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侵犯婦女勞動權益的行為要依法查處,積極受理涉及女職工合法權益的勞動爭議案件。
6、積極鼓勵支持以婦女為主體的基地的建設。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婦女興辦二、三產業,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7、確保女性從業人員按國家規定納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并保障女職工在生育期間的基本生活和醫療待遇。
8、進一步完善殘疾婦女就業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健全殘疾婦女就業服務網絡,提高殘疾婦女就業比例。
三、婦女與教育
提高婦女文化素質;逐步完善婦女的終身教育機制;婦女受高等教育比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主要目標
1、提高女性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
──初中畢業女生升入高一階段學校學習入學率達到90%以上。
──高等教育女生毛入學率達到50%。
2、培養首都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女性人才隊伍
──提高首都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和女研究生的比例。
──逐步提高中、高級女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
3、提高婦女的終身教育水平
──加強對女性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復合型女性人才的比例。
──加強對女性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國家和本市規定的職業(工種)范圍內,女性持證就業上崗。
———提高婦女接受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
4、提高農村婦女科學文化素質崐
──使10%─15%的農村婦女取得農民專業技術職稱。
──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婦女獲得“綠色證書”的比例達到20%。
──使95%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婦女掌握2─3門農業實用技術。
5、改善婦女特殊群體接受教育的狀況
策略措施
1、依法保障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在中等和高等院校招生以及畢業生就業分配中,不得歧視女性。
2、加快培養一批首都現代化建設急需的信息、金融、財會、外貿、法律、經濟管理、城市管理等領域的高層次、高素質女性人才隊伍。重點培養適應首都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等學科女性專業人才,加強應用性學科女大學生、女碩士生和女博士生的培養。
3、推進婦女的素質教育,提高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培養、提高女性的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教育貫穿于各類教育中。
4、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女性人才合理流動,充分發揮女性優秀人才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中的作用。
5、加強城市新增女性勞動力和在職人員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強對農村婦女的文化知識、實用和專業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
6、繼續提高殘疾婦女和邊遠山區婦女接受教育的水平。辦好民族教育,擴大北京培養少數民族女學生的規模。
7、加強對失足婦女的教育挽救工作。
四、婦女與健康
婦女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和生殖保健服務;確保主要健康指標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主要目標
1、婦女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
──逐年提高婦科疾病普查率和治療率。
──全市婚前醫學檢查率繼續保持在99%以上,婚前衛生指導率達95%。
──以社區為單位,更、老年婦女保健知識普及率達80%。
──預防和減少農村婦女的婦科病、地方病等疾病的發生。
2、提高婦女生殖保健水平
──婦女生殖保健知識普及率和人口與計劃生育基礎知識普及率達90%。
──全市節育手術單位管理率達98%,節育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在5/萬以下。
──育齡婦女享有初級的生殖保健服務,已婚育齡群眾避孕方法“知情選擇”率達80%。
──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城市達95%以上,農村達90%以上。孕產婦健康教育普及率達99%以上。
──全市住院分娩率達99%以上。
──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0/10萬以下。
──外來人口中的育齡婦女享有與本市育齡婦女同等的生殖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
3、預防和控制婦女性病、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及發病率
策略措施
1、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綜合監督體系,嚴格依法辦事。
2、完善婦幼保健管理、服務三級網絡。全市婦幼保健機構達到北京市衛生局頒布的規范標準。
3、完善婦幼保健隊伍結構,實行婦幼保健人員崗位培訓考核制度,提高業務人員高級職稱的比例。
4、拓寬社區婦幼衛生服務項目,開展女性衛生保健及更、老年婦女的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服務水平。落實婦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計劃生育服務站,為本市和外來人口中的育齡婦女提供優質服務。
5、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婚育建議和多種避孕措施,提倡避孕方法的“知情選擇”,降低意外妊娠。
6、加強預防和控制性傳播疾病、艾滋病的科學研究和宣傳服務工作,開展性健康、性安全的宣傳、教育和咨詢,普及性科學知識。
五、婦女與法律
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婦女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在立法、執法和司法過程中保障婦女各項合法權益的實現。
主要目標
1、制定和完善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地方性法律法規
2、開展維護婦女權益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3、保護婦女的人身權利,禁止一切形式的暴力
──降低強奸、拐賣等侵害婦女人身權利的刑事案件的發案、發生率。降低女性吸毒人數。
──嚴厲查禁賣淫嫖娼,打擊組織、引誘、容留、強迫、介紹婦女賣淫的犯罪分子。
──預防和制止對婦女的家庭暴力。
4、維護婦女平等的財產權和勞動權
5、保護婦女合法的控告、申訴權及在訴訟中的各項權益
6、為婦女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策略措施
1、加強立法,完善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確保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得到全面實施。
2、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工作,有效預防、嚴厲打擊各種侵犯婦女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活動。
3、在案件審理和執行過程中,認真貫徹執行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及時審理涉及婦女權益的各類案件。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尚不構成刑事犯罪的,應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對涉及婦女權益的裁判文書盡快執行,通過審判和執行,把保護婦女權益的工作落到實處。
4、依法保護婦女的人身權(肖像權、名譽權)、財產權、勞動權和繼承權。在處理離婚案件、繼承案件等各類民事案件時,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則和相關的法律,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5、加強有關保障婦女權益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婦女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婦女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6、法律服務機構積極承辦有關婦女問題的法律事務,為婦女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建立婦女法律援助機構,為受害婦女提供法律救助。
7、加強依法行政,執法監督,完善特邀監督員、陪審員制度,做好信訪接待工作。
8、加強社區法制建設,做好涉及婦女權益保障的各種糾紛的調解工作。
六、婦女與環境
優化婦女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完善婦女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婦女事業的全面發展。
主要目標
l、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體現男女平等受益,共享社會資源
2、為婦女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3、加強社區和家庭建設,提高婦女的生活質量
4、為特殊困境婦女提供社會救助
5、提高婦女享有社會福利的水平
策略措施
l、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強化性別意識,消除對婦女的偏見和歧視,為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強化“首都意識”、“公德意識”,弘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激勵廣大婦女投身首都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3、加大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堅決打擊黃色出版物,禁止有辱婦女人格的作品在媒體和廣告中出現。
4、深入開展創評首都“五好文明家庭”的活動,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倡導民主、平等、尊重婦女、尊老愛幼的家庭關系。
5、大力倡導健康、科學、文明、進步的生活方式,加強婦女心理保健工作,開展百萬婦女健身活動,豐富廣大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婦女的文化生活,提高婦女的生活質量。
6、發揮社區優勢,為婦女提供學習、就業、生活等多種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水平,推進家務勞動社會化。積極開展對老年婦女的服務工作。
7、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婦女得到社會救助。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山區農村婦女達到當地人均收入水平。
8、加快社會福利機構的建設和設施改造。發展老年公益事業,逐步實現老年服務社會化,保障老年婦女的身心健康。在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進一步完善“五保”供養制度,倡導村民互助。
9、強化環保意識,在婦女中宣傳普及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信息和知識。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活動。
10、發揮首都在婦女人才、組織、機構等方面的優勢,加大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提高首都婦女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組織與實施
一、各級政府負責本規劃的實施。
1、把婦女發展目標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把實施工作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作為主管負責人政績考核的內容之一。
2、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體現本地區特色的婦女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并納入當地工作計劃和考核目標。
3、市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的要求,結合各自的職責范圍及目標,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納入本系統的工作計劃和考核目標。
4、各級政府要為實施規劃提供組織、物質和經費保證,在納入財政預算的同時,要針對難點、重點指標進行專項撥款。
5、各級政府要接受人大和政協對實施規劃、保障婦女合法權益的監督和檢查,推動本規劃的實施。
二、北京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督促本規劃的實施。
1、建立健全實施規劃的工作機制。各成員單位每年向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報告實施規劃的工作情況。
2、各區(縣)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報告制度。
3、加強調查研究,堅持分類指導、示范先行的工作方法,及時掌握規劃實施情況,總結推廣經驗。
三、本規劃由北京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辦公室負責解釋。
監測與評估
一、目標
通過搜集和整理反映婦女發展規劃執行情況的各項數據資料,分析婦女發展現狀和趨勢,評估本規劃的實施效果,監督和推動有關政策措施落實。
二、原則
1、全面性原則。監測評估應全面體現本規劃主要目標的實施狀況。
2、科學性原則。監測評估工作要實事求是,數據準確、客觀,手段與方法先進、科學。
3、可操作性原則。監測評估方案要切實可行,易于操作和監督檢查。指標盡可能量化,并設立分性別的統計指標,納入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常規統計和統計調查,非量化的指標應在分解立項的基礎上提出對策,適時評估。
三、組織機構與職責
1、北京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設監測評估領導小組。負責監測評估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審批監測評估方案和監測評估報告,監督計劃執行情況,根據監測評估結果研究提出相應對策。
2、監測評估領導小組下設統計監測組和專家評估組。
統計監測組由市統計局牽頭,相關部門共同組成。其職責是:
──制定本規劃分性別的監測統計指標體系,提出監測的重點領域和重點指標,并將監測指標納入成員單位常規統計和統計調查。
──指導各部門和各區(縣)的監測統計工作,組織有關人員的業務培訓。
──收集監測數據,建立和完善分性別數據庫。
──定期向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提交婦女發展狀況監測統計報告。
專家評估組由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相關部門推薦專家組成。其職責是:
──負責制定實施規劃的監測評估方案和工作計劃。
──審評年度監測統計報告,并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意見和建議。
──組織中期和終期以及專項督查,向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
──負責婦女發展規劃的評估檢查工作。
3、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和各區(縣)政府要建立婦女發展規劃的監測評估機構和制度,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本系統、本地區規劃的實施情況。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1、監測信息定期報送制度。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每年定期向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市統計局報送監測數據及目標實施進展情況。
2、定期數據分析制度。市統計局每年對報送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評估規劃的實施效果。
3、不定期數據分析制度。對于熱點問題和突發性問題,統計部門隨時搜集和整理有關數據進行分析。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