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水利基本情況
?。ㄒ唬┍本┦兴Y源形勢
1、水資源特點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部,行政區總面積16800km2,其中山區面積10400km2,平原面積6400km2。北京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壓影響,盛行偏北風,天氣晴朗少雨雪;夏季受大陸熱低壓影響,盛行偏南氣流,多陰雨天氣。多年平均水面蒸發1120mm/年,陸面蒸發量450~500mm/年。
北京處于海河流域,從東到西分布有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除北運河發源于北京市境內,其他四條水系均發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內蒙古。
北京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95mm,年均降水總量折合水體99.96億m3,其中形成地表徑流量21.62億m3,地下水資源28.97億m3,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復計算量11.26億m3,當地自產天然水資源總量為39.33億m3。受水氣補充條件和地理位置、地形等條件的影響,境內降水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豐枯交替發生等特點。北京氣象站年降水量最小272mm(1869年),最大為1406mm(1959年)。豐枯連續出現的時間一般為2~3年,最長連豐年達6年,連枯年達9年,歷史記載最長枯水期為20年。汛期(6~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5%,往往形成洪澇災害;而在非汛期又因降水少和用水量大,造成用水緊張。水文氣象總的特點表現為春季十年九旱,汛期又多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北京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2.21億m3,入境水量是北京市地表水可利用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入境水的水量和水質狀況受上游地區水資源開發的限制。近年來水量減少,水質惡化比較嚴重,特別是永定河流域的官廳水庫上游,來水量銳減,水質污染非常嚴重。
2、首都發展對水利的要求
根據中央確定的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21世紀中期我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北京作為首都,必須走在前列?!侗本┏鞘锌傮w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中葉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城及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宏偉目標。而且,北京正在積極申辦2008年奧運會,這一切都要求北京必須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無數的經驗教訓表明,國民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城市規模的擴大、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都同資源的支持緊密聯系。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水利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僅會嚴重制約發展,還會付出比原來投入要大得多的代價。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人口繼續增長、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等客觀因素,對首都的防洪安全、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質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水利要保障首都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必須以建設現代化水利為其努力方向,實現由郊區水利向城市水利的轉變,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及環境水利的轉變。目前,北京市的水利基礎設施及水利管理許多方面還與首都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不相適應,北京的水利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和水環境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必須超前建設、優先發展,必須管好用好天上、地面、地下“三盆水”,實現防洪標準高、供水保證率高、水環境質量高、水經濟效益高的“四高”目標。
(二)水利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北京市的水利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防洪
截止到2000年,北京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65座,水庫總庫容達93億m3,控制了北京山區面積的70%以上。建成大型分洪樞紐工程2處,大中型水閘64座。新建和加固堤防900多公里,疏浚河道1000多公里,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防洪體系?;究刂屏擞蓝ê?、潮白河入境洪水和山區洪水。為減輕北運河及其支流的排水負擔,開挖減河,建立了平原除澇系統。在防洪調度中,建立了永定河官廳山峽自動測報系統、潮白河決策支持系統、市縣鄉三級無線通信網絡、市防汛指揮部至官廳水庫衛星通信及雷達測雨、衛星云圖接收系統等。對北京的防洪減災發揮了巨大作用。
2、城市水利
經過50多年的努力,北京城市供水工程已形成較完整的系統,先后建設了官廳水庫、密云水庫等水源工程和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東水西調、引潮入城等輸水工程。建設了7座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和2座以地表水為水源的水廠及總長4000余公里的供水管網。建成城鎮自來水廠23座,大型引水渠和引水管線330km,一般年份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75%。建設了城市排污系統和污水處理廠,開展了污水治理和城市水系的綜合治理?;緷M足了城市發展、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改善的需求。
3、農村水利
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北京市農村水利經歷了1949~1956年的恢復建設階段、1957~1965年的農村水利大發展階段、1966~1978年的鞏固提高和加強配套階段、1979~1988年的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階段以及1989~2000的以效益為中心,綜合治理、全面發展的階段。尤其是1997年10月市政府在山區實施水利富民工程以來,山區水利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截至目前,共修建橡膠壩56座,塘壩250座,蓄水池上千座。建成機電排灌站5000處,機井4.4萬眼,有效灌溉面積已達到485萬畝,其中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00km2,集中治理河道32條,基本形成農田灌排系統,全市238萬畝易澇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山區人畜飲水工程2000多處,全市74萬人、19.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上述成就為郊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4、水管理
幾十年來,水利工程歲修、養護實現了制度化,并積極開展了工程安全鑒定。加強了工程維護,及時處理了工程隱患,確保了工程安全運行,使水利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水利管理已納入法制化軌道,各級水管單位正依法加強水利管理。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北京曾多次出現水資源危機。從80年代以來,北京先后實施了以官廳、密云水庫為主的地表水聯合調度,通過城市自來水廠實現地表、地下水資源聯合調度,對緩解北京水資源供需矛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以上這些工作,使全市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和具有一定標準的防洪、排澇、供水和灌溉體系,為首都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特別是“九五”期間,我市加大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并注重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取得的成就更為顯著。“九五”期間我市水利累計投資60多億元,主要完成的任務有:
(1)完成了長河、筒子河、六海等城市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實現了從頤和園至玉淵潭、頤和園至展覽館后湖及頤和園至高碑店湖全線通航,城市水環境大大改善。
(2)完成密云水庫安全加固、永定河險工整治及通惠河整治主體工程,對大石河、泃錯河相繼進行了整治,完成了黃松峪水庫、崇青水庫、埝壇水庫、丁家洼水庫、三家店攔河閘除險加固等一批重點工程,提高了防洪、供水保證。
(3)新建改建了121個市級報汛站,新建防汛計算機廣域網,新建官廳水庫、密云水庫洪水調度系統,增建雨情信息衛星站24座,改建單工通訊網19個,新建改建微波集群基地站3個,初步建成防洪減災調度體系。
(4)郊區水利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完成節水灌溉面積92.4萬畝,全市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到400萬畝。綜合治理中小河道及骨干排溝16條,長190km。全市共興建橡膠壩40多座。治理水土流失700km2,累計治理達4000 km2,共保存治理面積2244 km2。
(5)山區水利富民工程取得很大成績。完成水利富民工程3.7萬處,新增蓄水能力260萬m3,解決抗旱灌溉面積200萬畝。打巖石井179眼,鋪設管路105km。人畜飲水困難得到基本解決,
(6)科教興水成效顯著,共獲部市級、市局級獎項50多項,科技進步在整個水利行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同時,“九五”期間我市在加強水利管理、水利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以及水利前期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出臺了《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水利政策法規,組建了北京市水政監察大隊,完成了《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等一系列水利前期工作。
“九五”期間的這些進展,使我市的水利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全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水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水資源持續短缺,供需矛盾加劇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北京市發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首先是,北京屬資源性缺水城市,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資源先天不足。其次是,隨著工業高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用水量增長過快,而在城市發展中未能兼顧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一致,沒有堅持量水而行、量水發展的原則。同時,由于上游地區用水增加及近年來干旱少雨,作為北京主要地表水源的密云、官廳兩大水庫的來水呈衰減趨勢,由五十、六十年代的30多億m3銳減到九十年代的12億m3。加之,水源污染更加重了水危機,官廳水庫已不能作為生活飲用水源。長期以來,用水需求已經超過了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造成地下水嚴重超采(到1999年,全市地下水與60年代初期相比已累計虧損59億m3)、泉水枯竭、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濕地干涸、土壤沙化以及地面沉降(全市地面沉降面積800 km2,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850mm)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此外,由于水資源缺乏統一管理、合理水價沒有到位、用水浪費以及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輸配水管網不配套等問題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1999年北京由于特大干旱,全市平均降雨量僅為349mm,相當于多年平均值的58.7%,且嚴重干旱一直持續到2000年,使缺水形勢更加嚴峻。
2、城市防洪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
市區河湖淤積嚴重,調蓄洪水能力降低,“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洪水調度系統尚未全面完善落實。一些河道雖已治理,但由于城市化發展后雨洪關系的變化,排水標準相應降低。城市雨水排除設施不配套,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一些洼地積水現象嚴重。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防洪體系尚不完善,泃錯河、大石河等郊區河道的現狀排水標準仍很低,須繼續整治完善。全市尚有40多座中小型水庫尚未達到國家防洪標準或存在病險隱患。1萬余戶山洪、泥石流險戶尚需妥善安置。洪水預報系統及防洪減災系統也需進一步完善。
3、水污染加劇,水環境日益惡化
2000年全市年排放污水總量12.7億m3,其中規劃市區8.9億m3,雖經多年努力,污水處理能力已達42%,但仍有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滲井、滲坑,加之過量施用農藥和化肥,使得河湖水體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據對全市81條河流2150km的河段監測,有56%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下游河道多為超Ⅴ類水體,基本沒有生物存活。同時,城市飲用水源受到污染的威脅,近一半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官廳水庫已不能作為城市飲用水源,密云水庫上游來水也有污染的趨勢。
4、管理體制、管理設施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多年來北京的水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相互制約、職責交叉、權屬不清,由于水管理權分散,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全市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缺乏統一的規劃,無法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聯合調度和優化配置,也無法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集約利用。目前,北京市機構改革方案在水資源統一管理方面雖已取得很大進展,但須做大量工作才能進一步落實。
許多水利工程已建成40多年,混凝土表層碳化、鋼閘門銹蝕等工程老化現象嚴重。設備陳舊,大部分已超期、超負荷運行,急需進行技術改造。水利管理設施落后,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急需進行現代化水利管理設施的建設。同時,還需要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提高水利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二、水利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及目標
(一) 指導思想
1、以把首都建設成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建設現代化的北京水利,加強水利宏觀調控與管理,強化依法管水,確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和水環境質量。
2、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注重與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開源與節流并舉、保護與利用并重,確保首都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根據首都大城市、小郊區的特點,合理安排水利建設的布局和規模,優先發展,超前建設,加快實現農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的轉變和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
(二) 規劃原則
北京市水利“十五”計劃的原則是:開源保護,節水為先;以供定需,協調發展;防洪除險,確保安全;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優化配置,統調統管。
(三) 規劃目標
1、2005年發展目標
基本保證城鄉人民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需求?;窘ǔ晒澦统鞘?。城區地下水不再繼續超采,豐水年和平水年適量回補。完善全市防洪減災體系,城市關鍵部位和重點工程達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繼續進行城市水系治理,增加生態環境用水,城近郊區水環境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農業取消未經處理的污水灌溉。初步實現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水利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樹立起全社會的“水利意識”,逐步實現“防洪標準高、供水保證率高、水環境質量高、水經濟效益高”的總體目標。
2005年水利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1)建成完善的全市城鄉防洪減災體系。市區主要河道一般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郊區骨干河道達到20年~50年一遇防洪標準,局部重要城鎮河段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完成重點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重點行洪河道完成險工險段護砌加固。
(2)建設全市供水保障體系,基本保證城鄉人民生活用水的需求。開展以官廳水庫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為主要目標的水資源保護工程。做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準備工作。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城區地下水不再繼續超采,豐水年和平水年適量回補。
(3)市區水環境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城市中心區重點河段實現“水清、岸綠、流暢、通航”的目標;郊區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再生水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山區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56%以上,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積達到3764平方公里。
(4)基本建成節水型城市。完成全市各行業用水定額規范的制定。平原地區農業灌溉面積全部實現節水化,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00萬畝。調整全市工業結構和布局,高耗水工業得到嚴格控制,加速改造傳統工業,大力推廣節水型新工藝。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
(5)實現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全市水利法規體系和執法體系,實現依法管水、依法行政。逐步建立水務管理體制,實現防洪、供水、節水、再生水回用的統籌規劃、統一管理、科學調度。
(6)初步實現水利現代化。科技進步在整個水利行業的貢獻率達到60%。對制約水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集中攻關、專題研究取得突破。水利職工隊伍穩定,素質提高。增強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水利自動化程度有較大提高,完善全市防汛指揮系統及京密引水渠及潮白河自動化調度管理系統,初步建成信息網絡系統、水土資源及水土流失發展監測系統和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完善、全市地下水自動監測系統等。
2、 2015年遠景目標
實現南水北調工程引水入京,當地水資源同外流域水資源實現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供水。建成高標準的全市防洪減災體系,全市水庫、閘壩及河道堤防全部達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實現科學的洪水調度,汛期雨洪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城鄉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全面實現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建成節水型城市,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三、 “十五”計劃的總體布局及主要任務
(一) 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根據北京市供需水形勢預測分析:規劃到2005年,全市平水年將缺水7.94億m3;到2010年將缺水16.15億m3。北京的水資源條件同首都的發展要求有很大距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解決北京地區缺水的根本措施。為了解決南水北調引水進京之前北京地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問題,保障首都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開源與節流并重、保護與利用并舉,不斷完善“綜合開發、科學調度、嚴格保護、合理利用”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資源潛力。
1、節約用水
節水既可以提高水資源效率,又可減少水污染。北京從80年代初期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工業、農業和城鎮生活節水均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在生產和生活各領域,仍有一定的節水潛力。北京市要加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加強供水管網的配套、管理和維護,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的節水技術,并要在2002年以前制定出全市各行業的用水定額規范。
(1)按照發展首都經濟的要求,調整北京的工業結構和布局,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主導。嚴格控制發展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對傳統工業(如電力、鋼鐵及印染、造紙、電鍍、制革等)要加快改造速度,提高工業冷卻水循環率,改造舊設備及推廣節水型生產工藝,到2005年可實現年節水0.98億m3。
(2)在科學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強灌溉用水管理的同時,建設節水灌溉工程。到2005年北京市農業節水面積由2000年的400萬畝擴大到500萬畝(含果林),按現狀用水水平,年可再節水1.97億m3。
(3)加強對城鎮生活用水的管理。推廣住宅和公共節水便器,并采取多種措施改變目前城市公共用水浪費現象。在現狀水平上,到2005年年增加節水0.18億m3。
2、地表水開源
目前山區仍有3000多km2的面積沒有控制工程,面臨洪水的威脅。結合防洪要求,規劃在“十五”期間建設二道河水庫工程,控制流域面積358km2。水庫規劃壩址位于房山區長操鄉,總庫容0.75億m3。該工程是大石河上的第一個控制性工程,防洪作用顯著,同時平水年可調蓄水量0.36億m3。
3、深度開發雨洪資源
北京地區雨洪出境量年均7.00億m3(扣除過境水量),深度開發這部分雨洪,增加可用水資源量,是緩解北京嚴重缺水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對減輕城市防洪排水壓力,保證城市防洪安全和回補地下水,實現生態平衡也具有重要意義。“十五”期間安排建設規劃市區、山區和平原區等不同類型的雨洪攔蓄工程,到2005年新增可利用雨洪水量0.46億m3。
(1)規劃市區:啟動北京西郊沙石坑蓄洪回灌工程,因地制宜擴大城市河湖水面和容量,提高調蓄能力,改造不宜利用雨水的高草坪為低草坪,鋪設透水停車場和廣場,修建屋頂滲井系統工程等。
(2)平原區:利用田面、河道和滲井控制降雨就地入滲,“十五”期間計劃疏挖河道500km,整治坑塘200ha,維修河道閘門100座,新建閘壩49座(含橡膠壩30座)。
(3)山區: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加高水庫大壩和提高水庫的汛限水位,進一步挖掘現有水庫工程的潛力。從攔洪削峰,涵養水源的目標出發,在山區適宜地點建設小型水庫和溝道截流工程,最大限度攔蓄利用雨洪。
4、再生水回用
污水處理后的再生水回用是北京市立足本地挖掘水資源潛力的重要措施。北京規劃市區日污水排放量245萬m3,目前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按照北京市正在實施的環境質量治理規劃,本著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工程布局原則,北京規劃將分期建設30多座污水處理廠,到2005年城市污水管道普及率達到85%,污水處理率達到80%,2010年市區雨、污水管道及污水處理廠普及率均達到90%以上。按照優水優用、高水低用、一水多用和重復使用的原則,實現各種水源的聯合調度和優化配置。為使污水處理后達到可利用的標準,規劃在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分期建設14座污水深度處理廠以及相應輸配水專用管線和回用配套設施等。再生水回用首先用于工業、市政雜用(道路沖刷、澆灑綠地),其次用于農業、河湖環境等。
5、水資源聯合調度
利用水利工程和地下含水層的調蓄能力,進行水庫之間和地表、地下水的聯合調度,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北京市水源調度的原則是:豐水年優先使用地表水,養蓄、回灌地下水??菟陝t少用地表水,多用地下水,或適當超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地下水多年調節的功能,實現以豐補歉。供水優先序是:首先保證生活用水、重點工業、菜田和副食品生產用水,其次安排一般工業用水和城市環境用水,最后安排農業用水和地下水回灌。供水的原則是:一水多用,發揮最大效益。
為實現上述聯調能力,2005年以前北京需完成京密引水渠的技術改造,進行全線襯砌,提高供水保證率。并在引渠兩側加裝封閉圍網,將沿渠公路移至綠化帶外。增建日生產能力50萬噸的自來水十廠;完善自來水和自備井供水管網系統。
6、水資源保護
為保證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和京密引水渠水質繼續保持Ⅱ類標準,官廳水庫在2005年達到Ⅲ類標準,地下水廠水源補給區達到Ⅲ類水體標準,必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減少廢污水排放,治理工業污染源,控制農業面污染源,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同時還需建設相應的水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工程。
(1)官廳水庫綜合治理。包括水庫清淤,疏挖攔門沙檻,增建事故閘門,庫區周邊坍岸護砌及水質改善工程等。建議成立國家級跨流域協調機構,上下游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共同發展。
(2)因地制宜,采取退耕還林、退耕種草、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措施,治理密云、懷柔、海子等21座水庫上游地區(北京市轄區內)的水土流失。
(3)高度重視密云水庫富營養化趨勢,繼續完成密云、懷柔水庫圍網設置,限制庫區網箱養魚的規模。在水源地周邊推廣使用無磷洗衣粉,嚴禁使用有公害農藥,限制常規農藥和化肥的施放量,逐年增加農田生物防治面積,減小面源污染的影響。
(4)劃定再生水回用的控制范圍,完善地下水廠防護區內污水管線,逐步消滅污水滲坑、滲井,保證地下飲用水源的供水安全。同時還要加強永定河引水渠的水源保護,并在永定河沿線建立10個地下水動態監測井。
7、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
(1)根據北京市機構改革方案中關于實行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精神,研究具體落實措施,加快實現全市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調度。
(2)全面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取水必須審批登記。
(3)制定不同行業用水定額,實行定額管理、合同管理。
(4)確定不同行業的費率,適時全面征收水資源費。
(5)擇機進行水價調整,盡快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
(二)防洪減災
“十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北京市防洪減災體系。永定河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全市骨干河道及市區主要排水河道達到1995年市政府批準的《北京城市防洪規劃》中規定的防洪標準,全面落實“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調度方案,初步建成市區花園式觀賞河道;完成全市重點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達到水利部頒布標準;基本控制山區水土流失,妥善安置和保護山洪泥石流易發區險村險戶;按標準完成小清河分洪區的安全建設;初步建立全市防洪指揮系統;全面制定防洪搶險與防御大洪水預案;初步建立全市防洪減災綜合數據庫及地理信息系統;建立防汛物資社會保障管理系統;完善防洪法規體系。
1、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建設
針對我市防洪減災工作的特點,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全市重點骨干河道治理、水庫除險加固、市區防洪排水工程和山洪泥石流治理工程等。
?。?/span>1)市區防洪排水工程
規劃市區1040km2范圍內,對清河、壩河、涼水河干流及主要排水支流,按1995年《北京城市防洪規劃》中規定的標準分期進行河道整治和跨河建筑物改建、擴建;結合北京舊城改造雨水管道系統,并配套建設雨水干支管線。啟動西郊蓄洪工程。
?。?/span>2)重點骨干河道治理
永定河:三家店至盧溝橋河段險工治理和修建永久性搶險堵口3處;修建永定河滯洪水庫;改建京原路、廣寧路漫水橋;完成小清河分洪區安全建設及小清河治理。
潮白河:疏挖潮白河干支流30km,修建堤頂路面121km,完成河道險工護砌78.5km,完成建筑物新建、改建,堤內“河八村” 近期采取應急措施,遠期完成移民建鎮。
北運河(含溫榆河):加固堤防56.5km,險工治理14.84km,疏浚河道77km,改建翻板閘2座及跨河橋4座及穿堤涵閘;完成北關分洪樞紐除險加固;清理樹障,移民建鎮。
拒馬河:修建避險臺2.1萬m2、護村壩16km。
大石河:完成坨里以下至市界全線河道整治,加固堤防20km,疏浚河道10km,新建改建沿河橋梁、管、涵等建筑物94座。修建二道河水庫。
泃錯河:完成海子水庫以下至市界泃河干支流河道整治,疏浚河道55km,河道險工治理44km。完成沿河橋梁等建筑物改建、擴建39座。
?。?/span>3)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對官廳、海子、十三陵、齋堂、紅螺鎮等40余座水庫,根據存在的問題分別采取加固、防滲處理、大壩加高培厚、溢洪道擴建等措施,按輕重緩急分期分批進行除險加固。
?。?/span>4)綜合治理山洪泥石流
建成從上游到下游,從支流到主溝,從坡面到溝道各個層次攔、蓄、淤、排、灌、喬、灌(木)、草結合的綜合體系,綜合治理山洪泥石流。分期分批完成全市230處險村險戶的防護與搬遷;建立北京山區泥石流預測預報系統。
2、防洪減災非工程體系建設
加快防洪減災非工程體系建設,完善全市防汛指揮系統、防汛物資保障系統和防洪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等。
(1)北京防汛指揮系統建設:該系統包括信息采集、防汛通訊、計算機網絡及決策支持四個子系統。
信息采集子系統:全市市級以上報汛站(含56個國家級報汛站)全部實現雨情、水位信息的自動遙測,工情、旱情、災情等信息實現計算機網絡傳輸,對重要工程、重點部位應用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實施實時圖像監視。
通訊子系統:建設衛星、微波、光纜骨干網,調整單工網布局,壓縮單工網和電臺數量,建立泥石流易發區和蓄滯洪區的無線預警系統。使全市防汛通信覆蓋率和暢通率分別達到85%和90%以上。
計算機網絡子系統:建立覆蓋市防辦、區縣防辦、市屬水利管理單位和有關領導機關與單位的北京市防汛專業網,并通過國家骨干網與水利部、海委及友鄰省市的防汛部門互聯。通過該網絡系統,提供防汛實時信息,采用高速可靠的通訊網絡,實行公網與專網相結合,加強計算機網絡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可靠性。實現全市防汛信息資源共享。
防洪決策支持子系統:建立包括工程基本資料、實時及歷史雨水情資料、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方案、災害評估、社經資料及專家系統的防汛信息綜合數據庫,完善洪水預報方案、防洪調度和防洪搶險預案及重點部位超標準洪水緊急預案,建成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具有網絡支持的防洪決策支持子系統。
(2)建立防洪搶險保障系統,增加重點防洪部位倉儲能力及物資儲備。建立防汛搶險人員培訓制度和防汛搶險專業隊伍;
(3)防洪政策體系建設:制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細則,建立防洪保險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防洪法規體系。
(三)水環境建設
加強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增加北京城市生態環境用水,是城鄉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需要。“十五”期間將繼續對北京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使河湖水體水質達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目標。
1、繼續實施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按照“先中心、后周邊”的原則,逐步實現城市河湖水系“水清、岸綠、流暢、通航”的目標。在鞏固完善城市中心區河湖水系治理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抓緊實施城市周邊清河、壩河、涼水河等水系的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全面改善河流水質,還京城以碧水。
2、實施鄉村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控制水污染由城市向鄉村的轉移,遏制工業企業、畜禽養殖業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加強飲用水源地的保護;開發再生水回用技術,建設養殖場糞污治理及京郊小城鎮污水治理示范區,逐步實現養殖污水資源化。
3、加強水環境監測與管理
進一步提高水環境監測成果的代表性、可靠性、可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從全市水環境保護、治理出發,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監測重點、照顧一般,為我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1)對現有水質監測站網按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原則進行優化調整。根據水體功能要求確定監測站點和觀測項目。
(2)建設城市河湖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和昌平水環境監測分中心。
(3)更新改造水質監測設備,提高水質監測的快速反應能力。
(4)加強水質監測隊伍的建設,對水質化驗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5)建設水環境測報系統。
同時,根據《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加大水環境執法力度,保護水環境治理成果。
(四)水利工程管理
“十五”期間水利管理的目標是:完成重點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水庫實現管理工作現代化,河道工程完成險工險段護砌,堤頂路面滿足河道管理和防汛搶險的要求,確保建筑物安全運行,機電設備完好,管理設施、管理房屋配套完善,確保在標準洪水內,不垮壩、不倒閘,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效能。
“十五”期間主要任務如下:
1、完成2座大型水庫、13座中型水庫、16座小(1)型水庫的大壩安全鑒定,完成8座大型水閘、46座中型水閘的安全鑒定。
2、建成全市23座水庫大壩安全監控系統和京密引水及潮白河自動化調度管理系統。
3、完成水庫、河道機電設備維修改造381臺套,閘門防腐9.1萬m2,水庫壩坡翻修40萬m2,水庫溢流面翻修2萬m2。
4、調整水文站網布局,增加觀測指標,配置完善儀器設備,加快實現雨量、水位實時數據的存儲傳輸,建成一個完整的先進的水文信息監測、傳輸、管理、服務網絡。
5、建設全市地下水基本監測井300眼,重點建成覆蓋全市、布局合理,采用現代化技術設備的,由100眼地下水自動遙測井和市、縣兩級地下水監測信息管理中心組成的全市地下水自動監測系統。
6、新建、改造及維修管理房屋21.5萬m2。
7、全面完成國有水利工程土地確權工作。
8、完成植樹造林(包括更新改造)24萬株,新造林480畝,實現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林木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五)郊區水利建設
“十五”期間,郊區水利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對現有水利設施進行改造、提高標準。以發展高效節水、綜合利用水資源、加強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加大資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到“十五”末,平原地區灌溉面積全部實現節水化;基本農田灌排體系建設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的“兩高一優”農業示范田的標準,城近郊區基本實現管道輸水,百日無雨保灌溉,加快雨洪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山區通過實施水利富民規劃、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和防洪除險工程建設,實現保水土、保安全、促發展、促增收的目標。
“十五”期間郊區水利的主要任務包括:
1、加強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
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綜合治理的模式,25度以上陡坡全部退耕還林、還草,種植業、林果業節水面積達到50%以上。在大、中型水庫上游,治理水土流失1500km2。完成全市10個小流域綜合治理“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設一個國家級高標準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小流域。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三區劃分公告,通過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對北京水土資源及水土流失發展進行監測,建立水土流失數據庫,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狀況。
2、建設節水型郊區水利
根據世行項目的貸款協議和年度項目實施計劃,全市建成高效節水工程36萬畝。同時,在全市選取20個鄉鎮,建設集節水、供水、雨洪利用和污水資源化為一體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發展高標準節水灌溉面積24萬畝,推進郊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3、實現郊區鄉鎮水務統一規劃與管理
“十五”期間,加大建設鄉鎮集中供水工程的力度,興建集中供水工程30處,改善山區人畜飲水工程30處,供水規模9萬噸/日,受益人口50萬人,大牲畜1.4萬頭。結合小城鎮和工業開發區建設,實行防洪、供水、節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科學調度。
4、完成10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
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高效農業園建設及再生水和雨洪利用,重點對新河、海子、黃土崗、涼鳳、紅鳳、清河、羊坊、沈家墳、平房、東南郊等10座大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
5、?。ǘ┬退畮斐U加固和小水電站改造
對未達標的30座?。ǘ┬退畮爝M行安全檢查,根據工程效益和存在問題,分別進行加固、降級、報廢等處理,達到高效安全運行。同時對郊區30座小水電站進行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管理自動化。
6、技術推廣與創新
改革創新適應新形勢特點的管理機制,建設郊區水利管理信息系統和墑情、旱情監測系統建設。
(六)水利科技與教育
1、完善科技教育體制
(1)進一步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從根本上解決科技、教育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2)加速發展有市場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水利產業。
(3)項目的立項將圍繞水利發展總戰略及市場需求開展,探索并逐步實行項目投標制度,加強項目執行中的監督、評價與反饋,以及項目的后評估工作。
(4)促進企業科技開發與研究活動,使之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水利系統全面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2、加強重點項目研究
21世紀初期的北京水利將體現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特點,加強水利現代化建設,充分體現經濟有效、社會總成本最低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圍繞《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重點在水資源優化配置、雨洪控制及利用、再生水回用、水環境改善與水源保護、節水技術以及外流域調水等方面繼續深化研究,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2)現代化北京水利研究。研究建立水利工程自動監測系統,逐步實現計算機網上辦公、通信、資源共享、數據庫等應用,建立水利行業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提高水利管理水平與決策水平。
(3)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
3、加強教育與培訓
利用水利系統的培訓基地、社會上的正式大學、電大、遠程網絡教學、職工自學考試等各種形式,進行政治、業務、技能全方位的培訓,全面提高水利職工的素質,進一步促進北京水利事業的發展。
教育與培訓的主要任務是:以規范化為重點建立起全水利系統的學習機制,按高級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中堅技術骨干、一線骨干四個層次培訓水利行業的專門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創新人才和復合人才。根據水利行業特點及發展需求狀況,搞好培訓基地建設。
(七)水利法制建設
根據依法治國的方針,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需要出發,實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十五”期間的主要工作包括:
1、完善水法規體系
制定《防洪法實施細則》、修訂《北京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出臺《北京市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北京市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北京市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度、聯合調度的暫行規定》、《北京市水利產業政策實施細則》、《關于加強潮白河河道管理的若干規定》、《北京市非農業生產用地繳納防洪費的暫行辦法》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和現代化城市管理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力爭到2005年基本形成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銜接、比較完備的水法規體系,將水利行業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為依法行政創造條件,為我市水利事業的健康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2、加強水利執法體系建設
按照“執法隊伍專職化、執法管理目標化、執法行為合法化、執法文書標準化、考核培訓制度化、執法統計規范化、執法裝備系列化、監督檢查經?;?/span>”的要求以及“精簡、精干、高效”的原則開展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在全市建立一支600人的水政監察專職執法隊伍,按行政或者全額撥款事業編制管理,具體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行使的行政處罰職權,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同時,按照“文明、規范、高效、廉潔”的要求管理水政監察隊伍,建立以水行政執法責任制為主體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制度、錯案追究制度、罰沒財務管理制度、罰繳分離制度、執法監督制度和執法人員獎懲制度。研究制定水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方面的法規及配套規范性文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與管理,規范執法行為,嚴格依法行政。
(八)水利信息化建設
“十五”期間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設以防汛抗旱為主體,主要內容有:數據采集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數據庫的建設以及建立規范的數據標準及規范的管理辦法。通過信息化建設的努力,到2005年,各重點工程和關鍵部門基本實現監控管理自動化,到2015年,基本實現北京市水利信息化。
1、完善擴充水文、水環境、地下水、水情、水土保持、工情、旱情、綜合信息網的建設。上述7個專業數據采集網和1個綜合信息采集網,是北京市水利信息的最重要的信息來源。
2、完善水文、水情數據庫的建設,建成防汛抗旱綜合數據庫、水資源數據庫、水環境數據庫、水利工程數據庫、水利建設數據庫、水土保持數據庫、水利經濟數據庫、水利科技數據庫、水利檔案數據庫、行政管理數據庫、水利人事數據庫、綜合信息數據庫、綜合地形圖形數據庫等專業及管理數據庫,為專業應用、數據共享奠定基礎。
3、全局主要干線網的建設。建設由局中心網、專網與公網組成的骨干網、32個下屬單位(包括區縣)網和專業網。完成語音、圖像、數據合一的信息傳輸。
4、應用系統的建設
應用系統的建設包括綜合決策指揮系統、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水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水資源優化調度監控系統、水環境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系統、水利工程運行監控調度管理系統、水利勘測規劃設計信息管理系統、水利建設信息管理系統、綜合計劃管理信息系統、水利經濟信息管理系統、水利科技信息管理系統、人事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水利綜合服務系統共14個應用系統的建設。
四、2006~2015年水利發展設想及展望
規劃2015年將建成北京市高標準防洪減災體系。永定河建成陳家莊水庫,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以上。按國家頒布的《防洪標準》完成北運河、潮白河等骨干河道及城市排水河道的綜合治理,完成所有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山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山洪泥石流易發區險村險戶得到妥善安置;建立洪水保險制度,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市防洪指揮系統,從整體上使全市防洪減災體系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全市實現雨污分流或污水達標排放,水污染得到根治,河道完成綜合整治,形成優美清潔的城市水環境。實現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到京,建成拒馬河張坊水庫,節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水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水利管理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水利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完善。
五、保證措施
1、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重視水利做為國民經濟首要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要使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樹立要發展經濟必須超前發展水利的水利意識。
2、理順管理體制,全面深入地進行水利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對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3、建立水利設施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加大對水利的資金投入,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投資機制,同時繼續走“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的路子,鼓勵多種形式辦水利,堅持農村勞動積累工制度,大力提倡個人、集體、單位采用承包、租賃、股份制的形式建設水利項目。
4、建立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機制,加強用水定額管理,建立合理的水利收費價格體系。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使經濟建設、城市的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的發展相協調,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實現水資源、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進一步健全法制,建立健全水利立法體系和執法體系,強化依法行政。落實取水許可制度,制定并實行鼓勵回灌、聯合調度、再生水回用及雨洪利用的政策措施。
6、繼續實施“科教興水”戰略,把水利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強水利前期工作和基礎研究工作,大力推廣應用國內外成熟的先進技術,提高水利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生活待遇,促進水利技術的現代化和水利管理的現代化。
進一步加強水利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基礎和龍頭,扎實細致、科學可靠的前期工作是水利工作優質高效的保障。進一步完善水利規劃體系,緊密圍繞“十五”計劃的目標和任務,超前搞好項目儲備,繼續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