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間北京市衛生事業回顧
(一)“十五”期間北京市衛生事業成就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十五”期間的建設,首都衛生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1、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市委、市政府認真總結抗擊非典的經驗和教訓,制定和實施《關于加強首都公共衛生建設的意見》(京發〔2004〕23號),通過加強設施建設、深化體制改革、調整資源配置、提高裝備水平、加快人才培養等措施,全面加快以“一個機制、四個體系”為核心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步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提高。
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北京市的預防保健工作在計劃免疫、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消毒殺蟲、職業衛生防護等方面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的要求。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保持平穩,結核病的發病率始終處于全國最低水平,連續19年無脊髓灰質炎發病④。
體現群防群治理念的“生活方式疾病綜合示范社區”項目納入了北京市政府的折子工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項目社區中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管理率達到87.15%,疾病控制率達到72.69% 。
2005年,北京市戶籍人口中孕產婦和0~6歲兒童的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94.82%和97.32%。“十五”期間北京市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中的健康指標已基本完成 。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建立了重大決策法律分析論證制度、重大行政處罰集體討論制度等。市和區縣建立了獨立的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建立和實施了綜合執法、屬地執法模式。成立了醫療衛生執法隊伍,進一步加大了對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等擾亂醫療衛生市場秩序行為的打擊力度。
2、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全市范圍內已經初步建立了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成了10個遠郊區縣急救分中心、48個鄉鎮急救點和136個城區社區急救站的建設任務。北京急救中心完成院前、院內救治功能分離,實現向北京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平穩轉型。院前急救系統發展迅速,城市急救網絡初步建立。市急救中心接診總人次數和普通病人使用急救系統的比例逐步上升,急診病人中危重病人病死率持續下降。目前120急救系統部分城區急救半徑已達到了4-7公里,平均反應時間為13分鐘左右 。
完成了412家一級醫院傳染病診室和140家二級以上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地壇醫院遷建、佑安醫院改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
至2005年底,城鄉共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07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社區覆蓋率達到81% ,初步形成了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以大中型醫療、預防、保健機構為依托的衛生服務網絡基本框架。
北京市擁有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其中醫療資源擁有量位居各大城市之首。2005年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6.65張、衛生技術人員10.24人、執業醫師4.32人、注冊護士3.66人 。醫療機構的服務提供能力遠高于全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平均水平,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診療設備與治療手段。全市976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數為7096.3萬,全年出院病人110.3萬人次,住院手術42.4萬人次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15.93,醫院床位平均使用率74.71%。在服務首都的同時,北京市豐富的衛生資源和優良的醫療服務惠及全國。據調查,三級醫院就診患者中,外地患者占就診人數的20-40%。
3、居民的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2005年,北京市戶籍人口嬰兒死亡率從2000年的5.32‰下降到4.35‰;孕產婦死亡率為15.91/10萬;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穩步增長到80.09歲。實現了“十五”衛生規劃確定的目標。 目前北京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已經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并穩步推開。在試點的基礎上,已全面推廣到所有區縣。共有249萬農民參加了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1%。郊區農民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有所增強。市政府制定實施《關于進一步做好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京政辦發〔2005〕25號),建立完善的籌資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
5、愛國衛生工作成績突出
全市有3個區被授予國家衛生區稱號,有10個鄉鎮被授予國家衛生鄉鎮,1個鎮成為“億萬農民健康促進示范鎮”;109.2萬郊區群眾用上了安全衛生飲用水,京郊無害化廁所覆蓋率達到55.14%。
6、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北京市發展中醫條例》頒布并實施,使北京市中醫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醫藥中心(站)”的建設工作,西城區首批成為全國中醫藥服務示范區。開展了創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的工作,兩個區成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區縣。實施了“北京市中醫藥人才培養計劃”,使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人才和科研支撐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北京市衛生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有待加強
新興大型社區的配套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城鄉結合部的傳染病控制和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管理相對薄弱。在疾病防治中,精神衛生問題和慢性病的防治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應急救治體系基層網點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公共衛生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2、城鄉居民健康二元結構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2005年,北京遠郊區縣居民期望壽命為77.46歲,比城區居民低3.98歲;遠郊區縣居民總死亡率為6.19‰,是城區居民的1.21倍;遠郊區縣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為145.25/10萬人口,是城區居民的1.13倍 。農村地區衛生人員缺乏,專業素質低,鄉村醫生中中專以下學歷占68%,尚未達到國家制定的目標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市戶籍農村居民無醫療保障的狀況。但是,其保障范圍、保障水平和資金管理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和規范。
3、基層衛生服務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基層衛生服務投入不足,補償機制不合理,服務能力不強。在投入結構上,衛生投入更多地是向醫院傾斜,尤其是向三級醫院傾斜,條塊分割的衛生管理與投資體制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利用不足,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與大量的基層醫療服務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并存。
北京市居民“看病貴”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北京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費用支出遠高于收入增長;支出比例高于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
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拓寬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滿足廣大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有效緩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十一五”期間衛生工作的重點任務。
(三)“十一五”期間北京市衛生工作需求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新世紀前二十年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創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首善之區。和諧社會要求我們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隨著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推進,促進健康,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減少貧困,發展衛生事業特別是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建立健全社會醫療保障,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加強。
2、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衛生發展的要求
2008年在北京舉辦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首都現代化進程中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對首都的醫療保障、急救保障、安全供血、衛生安全保障以及衛生信息網絡、乃至社會衛生環境整治等衛生系統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首都衛生事業必須堅持“以發展助奧運,以奧運促發展”,逐步建立、健全北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確保為北京奧運會提供一流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安全保障。
3、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衛生發展的要求
根據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要求,衛生事業既要實現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要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還要實現衛生事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北京市衛生資源的配置必須按照新的城市人口地理分布及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進行有效調整。
4、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需求
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變化以及社會人群收入的分化,對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十一五”期間,北京市醫療衛生服務的方向應該是,既要關注急性傳染性疾病、新發傳染病的預防,又要關注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慢性病的控制。既要滿足社會各階層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更要特別關注低收入群體、農村和貧困地區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
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全國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日益增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北京市的醫療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
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原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同時適應新形勢,改進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衛生領域,也要依據同樣的原則明確政府衛生職能,包括規劃功能、服務功能、準入功能、監督功能、經濟調控功能、信息服務功能和促進市場發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