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地質勘查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 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服務于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地質勘查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在保障城市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方面具有先行性作用。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省級地質勘查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17號)的精神,以及北京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圍繞《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地質勘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是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專項規劃之一,是北京市“十一五”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分析了北京市的地質勘查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制定了“十一五”時期地質勘查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項目安排,統籌國土、規劃、環保、水務、市政、城建、農業等領域,是“十一五”時期北京市地質勘查工作的指南。
本規劃編制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京政發〔2006〕20號);《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開展省級地質勘查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17號);《關于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2005〕15號);《北京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北京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北京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意見管理辦法》(京國土房管規科〔2004〕111號);《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2001~2015)》。
規劃編制過程中,先后與北京市發改委、市政管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地勘局等有關部門進行了溝通和銜接。
本規劃編制的基準年為2005年,實施期限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章 地質勘查現狀及主要問題
一、地質勘查現狀
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北京地區完成了第二輪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部分區域地球物理調查,以及1∶5萬的供水水文地質勘查。 “十五”期間陸續完成了奧運主場館活動斷裂及巖溶塌陷專項地質調查,城市生活垃圾地質環境調查,地面沉降監測,延慶縣農業地質調查,地鐵工程勘查等工作。
地下水調查和監測:“十五”期間完成了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和環境調查評價、懷柔和平谷兩處應急水源地的水文地質勘查,目前正在實施房山區巖溶應急供水水源地、第三水廠、第八水廠和石景山區水廠水源地改擴建工程的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繼續開展了平原區1000余個地下水水位和水質的長期監測工作。
地熱勘查和監測:北京地區分布了小湯山、城區、良鄉、李遂、延慶、沙河、天竺、后沙峪、雙橋、鳳河營等10個地熱田,分布面積達2760平方公里。截止到2004年底,北京地區的各類地熱井(勘探井、生產井、觀測井、回灌井、試驗井等)已開鑿315眼,正在開采的地熱井166眼。2005年地熱開采總量772萬立方米。
固體礦產勘查:截止2003年底,累計查明煤資源儲量27.32億噸,保有資源儲量23.83億噸,全國排名第19位;鐵礦累計探明資源儲量10.99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0.56億噸,全國排名第11位。漢白玉(大理石)是北京地區獨有的名貴礦產資源,已探明漢白玉石材資源量80萬立方米。
二、主要問題
地質勘查與城市發展結合不緊密:山區地質資料多且以地質找礦和基礎地質研究為目的。相對山區而言,平原區地質資料少且調查精度和研究程度低。缺乏系統性、集成性成果,對與城市規劃和建設密切相關的城市地質問題缺乏綜合性研究。
地質項目投入機制尚未建立: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以來,地質勘查工作尚未納入北京市“十五”計劃,5年來地質勘查并沒有真正融入北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地質勘查的項目經費投入不足。因未建立地質勘查項目經費投入機制,地質勘查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地下水基礎性調查研究較為薄弱,巖溶水供水能力研究不足:北京水資源短缺日益突出,在南水北調水源進京前,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需要充足的地下水水源。由于巖溶地下水基礎性勘查研究薄弱,尋找新的應急水源地的任務十分艱巨。
地熱資源勘查程度偏低,淺層地(溫)能資源量不明:全市10個地熱田中僅城區、小湯山、李遂、良鄉四個地熱田完成了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達到詳查或勘探程度。由于地熱資源開發速度遠遠超過勘查評價和研究程度,勘查滯后于開發,熱田的地熱資源總量尚未摸清,使地熱資源開發的盲目性和風險性增大。隨著淺層地(溫)能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快速推廣,支撐地溫能行政管理的基礎地質工作基本處于空白,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技術研究尚未開展。
固體礦產后備儲量不清:經過多年的開采,漢白玉資源儲備嚴重不足,備采資源已近枯竭。煤、鐵礦作為國家18種重要戰略性礦產,其地質勘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處于停滯狀態,現已探明的煤資源量僅相當于資源總量的31%,鐵礦資源尚有一定資源潛力沒有查明。
地質資料和地質數據的集成化、數字化和信息化尚未形成:已有的各種地質資料和地質成果內容單一、資料陳舊、應用領域窄,地學信息檢索、交換和共享程度低,地質勘查資料和成果的集成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滿足政府決策、管理和社會公眾對地學信息的需求。
適應首都城市發展需求的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改革開放后,經濟成分日趨多元化,地質勘查投資主體和服務對象也隨之變化,政府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相對滯后,地質勘查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亟待健全完善。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