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規劃性質。首都“十一五”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規劃,是北京市首次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專項規劃。本規劃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文明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
規劃期限。2006年——2010年。
規劃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
第一部分 規劃背景
一、良好基礎
“十五”時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整體推進,全市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了顯著提高,為北京的改革發展穩定和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具有首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體系初步形成
制定下發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意見》、《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人文奧運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及折子工程,完善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管理辦法和考評體系,首都精神文明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初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駐京中央單位和部隊大力支持、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二)公民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收到明顯效果
持續開展了“公民道德實踐年”、“文明禮儀年”、“禮儀北京、人文奧運”等主題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抗擊非典精神、申奧精神、抗戰精神及其他革命傳統精神,廣大市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強。全面推進“人文奧運”行動,公民道德建設總體水平穩步上升,市民對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認同率達到91%以上,一些影響首都形象的不文明現象有了明顯改進。全市社會志愿者隊伍達到60多萬人,獲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稱號的有598人。基本形成覆蓋城鄉、規模適當、布局合理的市民教育網絡體系,各級市民文明學校總數達到5000余所,農村文明大院達到2139個。“來京務工人員與首都文明同行”活動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來京務工人員建北京、愛北京的情懷。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北京新童謠》征集推廣活動,百萬中小學生京城唱響新童謠,受到胡錦濤等中央領導肯定。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教育活動取得實效,194萬大中小學生參加了社會公益活動,大學生參與迎奧運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全社會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全市89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6家博物館對中小學生實行了集體參觀免費開放;出版青少年圖書2300余種;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入學23.8萬人;救助未成年人1283人次,1243名已回歸家庭;專項整治2900余家各類網吧。全國首家開辦的北京電視臺青少頻道,制作播出國產動畫片24部、1165集。
(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取得階段性成果
連續五年狠抓了文明乘車、文明賽場和文明出租車活動。組建了近萬名文明乘車監督員和志愿者隊伍,創建了長安街等11條文明乘車示范大街和533個文明乘車站臺。在亞洲杯足球賽、中超足球聯賽等賽事活動中,先后組織了百余場文明球迷啦啦隊活動,賽場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千余名“的士之星”帶動出租車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扶貧濟困春風行動共幫扶特困家庭18000戶,助學結對8681個。
(五)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水平不斷提升
全民參與、齊創共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和駐京部隊積極投入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軍(警)民共建活動覆蓋面不斷擴大,有力推動了首都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目前全市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區”、“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區”等稱號的區縣有6個;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等稱號的村鎮有53個;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的單位有115個;獲“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等稱號的單位有3個;創建“全國文明社區示范點”5個,全國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7個。13個區縣達到首都文明區縣標準。郵政、供電、氣象、工商、園林等5個行業達到首都文明行業的標準。在全國率先成立私營個體經濟領域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
(六)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全市主要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了孫茂芳、方工、韋加寧、宋魚水、孟憲峰、同仁堂集團、李素麗服務熱線、于凱車隊等一批先進典型,大力弘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圍繞文明禮儀教育開辦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各類傳媒手段不斷創新,營造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創辦了全國首家精神文明網站“首都文明熱線網”。在近4000輛公共汽車和3000輛出租車上安裝車載移動電視,投資建設了近萬個社區精神文明宣傳欄,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陣地不斷擴大。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首都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大于挑戰。
(一)難得的機遇
1、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容,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反映了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具體體現,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活動,對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實現“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必將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設在為構建和諧社會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發展的進程中,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將更為緊密聯系,相互滲透,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和領域將不斷拓展。
3、籌辦2008年奧運會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籌備和舉辦奧運會大大激發了首都全體市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推進“人文奧運”行動受到社會各界群眾的極大關注和大力支持。在正確的引導下,市民的愛國熱情將會轉化為自覺培養良好道德風尚和文明禮儀的強大動力,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將會大幅提升。
4、首都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首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績,經濟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并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這不僅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市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而且為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各項事業的投入提供了良好物質條件。
5、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環境。“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和城市空間布局,對于調整完善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目標體系和考評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精神文明建設規劃應當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相互銜接,促進首都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更加協調發展,推動區縣功能定位的落實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6、首都市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參與意識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近幾年來,市民群眾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關注程度和參與意識空前增強,市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參加各種學習文化活動和公益事業蔚成風氣。預計“十一五”期間,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志愿者隊伍的數量還將大幅度增長,精神文明建設上下互動、全民參與、齊創共建的趨勢將更加突出。
(二)面臨的挑戰
1、加快發展和深化改革使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隨著北京現代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改革面臨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更多復雜的利益關系,不穩定因素增多;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郊區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任務相當艱巨;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大,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妥善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確保首都安全穩定,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2、從整體上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任務十分艱巨。歷屆奧運會的實踐反復證明,軟件建設重于硬件建設,也難于硬件建設。“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中,“人文奧運”是核心和靈魂,也是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市民素質提升工程盡管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距離辦好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目前北京常住人口結構多樣復雜,市民素質參差不齊,在公共生活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習慣,從整體上提高的任務十分艱巨而緊迫。
3、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使精神文明建設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北京作為日益發展的世界城市和國際交往中心,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活動將空前增多。思想文化交流借助科技特別是現代電子媒體發展,呈現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國界等特點。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使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增強,思想文化陣地的爭奪更為激烈。
4、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預計“十一五”時期,全市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居民文化消費將更加接近發達國家的下限。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不同的社會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產生較大的差異。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