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循環經濟是對以“大量生產、大量排放、大量廢棄”為特征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式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建立在“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基礎上,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在北京步入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能源、水、土地等資源供應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城市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緩解本市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北京建設“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和舉辦“綠色奧運”的迫切要求。
本規劃以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根本出發點,遵循系統性、操作性、相關性三個基本原則,統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狠抓資源節約和資源再生兩大要點,從循環鏈條的“生產-消費—再生利用”三個環節展開,按照建設“節約型城市”的基本要求,結合北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了本市“十一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
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21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
?。?)北京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城市規劃綱要及2005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規劃適用范圍和實施期限:
規劃適用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規劃實施期限為2006年~2010年,遠期目標年為2020年,規劃基準年為2005年。
一、“十五”發展回顧與總結
(一)發展基礎。
1.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十五”期間全市GDP年均增速約為12%,2005年GDP達到6814.5億元,市民收入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地區水平。產業結構優化與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6.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30.3%,初步形成以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單中心商業區等現代服務業功能區和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主體的高技術產業聚集發展基地。
2.節約措施不斷深化,清潔生產取得成效。
在節能方面,“十五”期間,萬元GDP能耗年均降低5.9%左右,2005年降至0.80噸標準煤,以能源消耗的低增長支持了GDP的高速增長。
在節水方面,強化節水管理,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笆濉逼陂g,萬元GDP水耗年均降低20%左右,2005年降至50.1立方米;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1%,有節水設施的農業灌溉面積發展到460萬畝;2005年共實施節水措施56項,工業用水比上年減少15%。
在節地方面,“十五”期間,通過清理整頓開發區用地和查處違法用地,共退回土地1.46萬公頃,復耕土地1.17萬公頃,完成了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的階段性工作。
本市1993年就開始推行清潔生產試點工作,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實施了清潔生產,有91家工業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大幅減少了工業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
3.重視資源回收利用,生態建設取得進展。
多年來,北京一直重視對廢棄資源的回收利用,逐步完善回收網點建設。并加強對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的引導,推進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廢塑料再利用等示范項目建設。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方面,也積極開展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利用以及煤矸石、尾礦的綜合利用。
“十五”期間,北京完成綠化造林20多萬公頃,90%以上的宜林荒山實現了綠化。營造防風固沙林1.3萬多公頃,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形成以綠色生態走廊為骨架,點、線、面,帶、網、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2005年全市已有各級自然保護區20個,總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3%。
4.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科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驅動力。北京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清華、北大等幾十家大學都設有資源、環境工程相關專業,煤炭、有色、建筑等產業技術中心都集中在北京。近年來,以中關村為核心在淺層地熱能利用、新能源技術、城市污泥無害化等循環經濟發展領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市場領先的技術研發型企業。
5.明確城市功能定位,實施分區發展戰略。
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明確將北京市劃分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四類區域,實施不同功能區分區發展戰略,這為北京按區域的不同側重點分類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基礎。
(二)現狀問題。
1.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水、能源的消費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斷加大,使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37.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8,地表水的資源開發率高達86%,地下水過度開采;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522萬噸標準煤,居全國城市第二位;我市能源自給率低,對外依存度高;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土地資源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
2.環境壓力不斷加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廢棄物產生量持續增加,2005年生活垃圾排放總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達到537萬噸、1230萬噸,比“九五”末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全市污水排放總量為12.79億立方米,處理率僅為53.9%。五大水系河流有55%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可吸入顆粒物超過國家標準42%,有57天臭氧濃度超標。
3.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仍然較低。
2005年全市廢紙利用率僅10%,舊輪胎翻新量僅占可翻新量的4%,80%的電子廢棄物由個體商販自行進行處理。全市垃圾處理填埋方式占90%,占地面積達327公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焚燒和堆肥處理率僅為2%和8%。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總量及技術水平急需提高。
4.粗放式發展還在延續。
雖然我市萬元GDP能耗、水耗水平在全國處于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節約潛力仍然很大。工業領域電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五大行業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較高。產業聚集度、耦合度較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行業尚未完全退出,增長方式亟需轉變。
5.市民節約意識有待加強。
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消費方式是循環型社會的基本標志,是發展循環經濟不可或缺的環節。但目前市民節約意識仍然不高、綠色消費意識淡薄,過度消費現象較為普遍,垃圾分類措施落實較差,生活垃圾分類率僅為15%。“十一五”期間,市民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城市的程度仍需進一步提高。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