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隨著北京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物日益增多。大量的固體廢物既是危害環境的污染物質,又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培育發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建設節約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依據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貫徹落實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特制訂《北京市“十一五”固體廢物處理規劃》。
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固體廢物涵蓋范圍很廣,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農業固體廢物等。根據北京市的具體情況,“十一五”期間固體廢物處理重點領域為城市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廢舊家電、報廢汽車、廢舊輪胎、廢紙和廢塑料。
編制依據:
(1) 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及文件
(2) 北京市相關法規標準及文件
(3)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4) 北京奧運行動規劃
(5) 其他相關規劃及文件
編制原則:
系統性:對固體廢物的處理利用實行全過程管理,關注固體廢物從收集到再利用的各個環節,整合現有資源,實行全市區域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資源共享。
相關性:把握固體廢物處理利用規劃與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土地等其他專項規劃的協調和銜接。
操作性:突出規劃目標的可行性和規劃內容的可實施性。
基本框架:
本規劃在研究分析目前北京市固體廢物產生、回收、利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突出回收和綜合利用兩個環節,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間固體廢物處理的基本思路、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
實施期限:
規劃基準年為2004-2005年,規劃目標年為2010年。
一、北京市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1. 固體廢物處理與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來,在國家和北京市一系列鼓勵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固體廢物回收行業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090個(固定回收站點1896個、流動回收站點1194個),其中,城八區有回收站點1242個(固定回收站點704個,流動回收站點538個)。有工商營業執照、正常經營的再生資源集散市場23家,從業人員14560人(城八區5005人,遠郊區縣9555人)。全市廢舊物資回收量250.1萬噸,交易額37.8億元。初步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參與,基本覆蓋全市的回收體系。
中心城和新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2005年,全市已經建成17座垃圾處理設施,6座垃圾轉運站,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郊區達到45%;高安屯、大興醫療廢物焚燒廠已建設完成,處理能力各30噸/日,可基本滿足北京市醫療垃圾處理需求;兩條餐廚垃圾處理線(南宮、董村)正在建設中。
2. 科技進步為固體廢物再生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北京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大專院所和科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近年來,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廢輪胎制取超細膠粉技術、廢塑料生產化工涂料技術、南宮生活垃圾堆肥化處理技術等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市場領先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金運通的舊輪胎翻新、造紙七廠的廢紙利用已達到一定規模。
3. 公眾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明顯增強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央要求要切實加強領導,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協調配合,形成合力。中央和國家機關要首先帶頭,各級政府和所有公務員都要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深入開展資源“國情”教育,加強節約能源資源的宣傳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能源資源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能源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努力使節約能源資源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通過多種形式的大力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綠色奧運”、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等活動的推動和倡導下,全市居民資源回收和環境保護的意識明顯增強,自覺進行廢舊物品回收和垃圾分類存放的風氣正在逐步形成,為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回收和綜合利用奠定了比較良好的社會基礎。
4. 循環經濟的開展、綠色奧運的即將舉辦,助推固體廢物利用發展
為了保障“綠色奧運”的成功舉辦,北京在改善首都城市生態環境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政府加快開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步伐,依據北京建設“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歷史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要求,積極開展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等各項活動,加強了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的投入力度,對固體廢物回收利用規范化、產業化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
5. 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為固體廢物資源化提供有力條件
“十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優化與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得到較快發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9%,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2.7%、11.7%和12.3%。2005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上年提高14.4個百分點;市民收入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經濟實力的穩步提高為開展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條件。
(二)面臨問題
1. 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環境壓力重
2004年,全市生活垃圾總產生量為495萬噸/年,年增長率3%,廚余垃圾、塑料和紙張已經成為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成分;達到報廢要求的車輛28401輛;廢紙產生量270萬噸,廢舊塑料74萬噸,廢舊輪胎約350萬條,廢舊家電300多萬臺, 危險廢物19.6萬噸。大量固體廢物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對地下水、大氣產生污染,加重了本市的環境壓力。
2. 回收體系不完善,回收率低
回收渠道多、回收隊伍散亂,已有的社區回收網絡尚需完善,大量個體業主仍是回收的主要力量,資源流失嚴重。廢舊輪胎、廢舊電器等基本處于自發收購狀態,缺乏統一、規范、有效的管理,導致回收效率不高。集散市場分散,規模小,管理不規范。
2005年,應報廢汽車的回收率為56%,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回收率分別為40%、50%、35%和60%左右。
3. 綜合利用水平低,資源化水平急需提高
本市固體廢物的資源化水平低,二次污染嚴重。2004年全市廢紙利用率僅10%,舊輪胎翻新率僅占輪胎產量的4%,廢舊家電只有20%進入拆解集散地,達到報廢要求而未報廢汽車達17988輛。大量未經嚴格檢驗的廢舊家電和應報廢汽車流入社會繼續使用,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全市生活垃圾處理填埋方式占90%,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達327公頃,而焚燒和堆肥處理率僅為2%和8%,急需推進生活垃圾的綜合利用。
4. 綜合處理與利用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小,沒有形成產業化
全市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嚴重阻礙了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的發展。
全市利用廢紙的造紙廠50多家,但大多規模較小,大型企業只有北京造紙七廠;規模化的廢塑料再生利用企業3家;輪胎翻新大型企業2家,只有1家正常運行;尚無專業的廢舊家電處理廠;從事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經營活動的企業11家,年拆解能力20000多輛,拆解技術落后,基本是手工作業,達不到資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工業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單位6家,總處理能力1.4萬噸/年(占危險廢物總量的10.4%),只有1家具有1萬噸/年的處理能力,其他設施規模均比較小,污染防治設施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5. 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不夠完善,監管難度大
從固體廢物分類回收、集散到加工利用各環節,尚無完善的行業標準,缺乏行業技術指導。對從事固體廢物的資源回收、集散、加工利用的企業和個人,缺乏相應法規進行規范,市場管理比較散亂。政府對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導致現有多數加工利用企業運營困難,再生紙等再生產品的消費缺乏保障。此外,由于固體廢物種類多,回收站點和集散市場分布面廣,從業人員多,成分復雜,監管難度很大,監督管理力度不夠。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