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測繪事業是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首都測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推動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和《北京市測繪條例》的有關規定,依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國家測繪局《測繪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經濟社會對測繪保障的需求以及測繪事業發展的實際,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北京市測繪事業發展的目標、主要任務和保證措施,是指導本市行政區域內基礎測繪、專業測繪和地理信息產業等相關工作并促進發展的重要依據。
規劃實施期限為2006年至2010年。
專欄1:測繪 |
專欄2:基礎測繪 |
專欄3:專業測繪 |
一、回顧與總結
“十五”期間是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本市測繪事業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推動傳統測繪向數字化測繪和現代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不斷完善測繪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測繪隊伍不斷壯大,測繪市場不斷繁榮發展。
(一)測繪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2003年頒布實施了《北京市測繪條例》,該條例以200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為依據,對1995年《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辦法》進行了全面修訂,突出了北京特色,對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測繪統一監管,提高測繪服務保障能力,促進本市測繪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5年發布實施了《〈北京市測繪條例〉配套規定》,包括測繪資質管理規定、北京市丙丁級測繪資質分級標準、基礎測繪項目管理規定、測繪成果管理規定和測繪質量監督管理規定,初步建立了測繪法律法規體系。
(二)測繪統一監管能力逐步提高
《北京市測繪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市測繪工作,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測繪工作的統一監督和管理;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各分局負責所轄區域內測繪工作的監督管理。隨著依法行政進程的推進和實施行政許可法的要求,我市進一步規范了測繪管理機構,以北京市勘察設計管理處為基礎,重新組建了北京市勘察設計與測繪管理辦公室,作為市規劃委所屬行政機構,負責全市測繪的日常管理工作。解決了測繪管理機構的主體資格與所承擔的職責不相適應的問題,也解決了與民政、國土等有關部門職能交叉的問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和《北京市測繪條例》,確定了《從事測繪活動的單位資質審查》等七項行政許可事項。開展了測繪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工作,組織了多次測繪成果保密檢查、測繪產品質量專項檢查和地圖市場整頓等監管工作,加大了測繪執法監督力度,懲處了部分違法、違規測繪行為,建立了較為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測繪市場環境,提高了測繪依法行政水平和統一監督管理能力。
(三)基礎測繪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自1997年基礎測繪列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以來,本市基礎測繪計劃管理體制不斷加強,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進一步理順。2003年《北京市測繪條例》對基礎測繪規劃、計劃的編制、實施和經費投入渠道進一步做出明確規定,使基礎測繪的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在法規的高度上得到保證。據統計,“十五”期間本市對基礎測繪的專項投入超過2億元。完成的基礎測繪項目包括:1:500地形圖四環范圍(400平方公里)更新3次;1:2000地形圖六環范圍(3300平方公里)更新2次;1:1萬地形圖全市域范圍(16410平方公里)更新1次。上述三種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基本反映“十五”末期現狀。基本控制網維護工作按計劃進行。“十五”期間,我市測繪部門向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提供了現勢性較好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圖23萬多張和各尺度基礎地理數據22萬多幅。基礎測繪計劃的順利實施和現勢性較好的基礎測繪成果,為奧運場館規劃建設、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市信息化建設等輔助政府決策和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現勢、可靠的基礎地理數據。
專欄4:基本比例尺地形圖 |
(四)數字測繪技術體系全面形成
“十五”期間以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為代表的“3S”技術,成為測繪科技發展的主流。北京市不失時機地跟蹤先進技術發展,加大了科技攻關和數字化設備的投入力度,注重培養和引進測繪高新技術人才,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采取中央、地方和單位配套投入的方式,通過實施“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基本確立了地理空間信息從獲取、處理、維護更新到應用服務的運行模式,提高了我市數字化測繪生產水平。
專欄5:遙感 |
專欄6:地理信息系統
|
專欄7: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GNSS):GNSS是用于定位用戶接收機地理位置的一種衛星系統,它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用。每個GNSS系統都是軌道衛星星群與地面站網絡協同工作的。基于衛星的導航系統使用的是三角測量方法來定為用戶的,定位結果是利用從眾多衛星得到的信息計算出來的。每顆衛星都以一個精確的時間間隔來發送編碼信號,接收機會將信號信息轉化為位置、速率以及時間估計。利用這些信息,地球表面上或附近的任何接收機就能夠計算出發射信號的衛星的精確位置以及衛星與接收機之間的距離。 |
(五)測繪保障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專業測繪的保障服務作用日益突出。測繪持證單位由“九五”末期38家發展到“十五”末期的140余家,持證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超過3200人,專業測繪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有效保障了社會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對測繪的需求。各專業測繪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規劃測量除為規劃設計、審批、管理提供大量的基礎數據外,還開創了與規劃監督相結合的新的工作方式;工程測量為北京市奧運場館建設、市政道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經濟開發區建設和居住小區建設等提供了及時、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服務;地籍測量、土地詳查、房產測繪等為政府合理利用資源、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效依據;2003年開展的界線測量,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范圍市和區縣級行政區域勘界測量工作;緊密結合實際需要,編制了包括《北京市城市地圖集》、《北京市行政區劃地圖集》在內的地圖產品200多件(包括公開出版、展示、內部使用等),基本滿足了社會大眾的需要。
(六)地理信息應用服務明顯提升
在基本實現傳統測繪向數字化測繪轉化的同時,基礎測繪成果資料的管理和分發服務也正在向建立信息化測繪服務體系邁進。目前具有城市基礎測繪特點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已經為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供了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先后輔助了北京城市規劃、國土整治、公安交通、環境治理、應急指揮等開發建設項目,為政府部門提供了新的輔助決策工具。
(七)存在的問題
面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本市測繪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⒈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沒有實現必要覆蓋。1:500地形圖只覆蓋至城區四環范圍,1:2000地形圖只覆蓋至六環范圍,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基礎測繪覆蓋范圍已不能滿足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需求。
⒉基礎地理信息的現勢性相對滯后。利用現有技術手段,不能快速獲取和動態更新基礎地理信息,難以及時反映我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頻繁變化的城市地形地貌。
⒊測繪基準的現代化建設和服務手段滯后。隨著城市建設和道路的改擴建,測量標志存在大量丟失、不通視等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城市控制點存在分布不均勻和精度不均衡等問題;現有測繪基準體系中平面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同一性不強。現有的測繪基準體系難以滿足用戶進行高精度、動態定位的需求,急需進行改造。
專欄8: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是指按照國家規定的技術規范、標準制作的、可通過計算機系統使用的數字化的基礎測繪成果。 |
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不足,主要反映在數據屬性方面。現有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產品主要反映居民地、建(構)筑物、交通、水系、境界、地貌、植被等地表的基本要素,缺乏對地面景觀基本屬性信息等專題要素的表達,信息含量較低。
⒌地理信息產品不豐富,不能滿足社會廣泛需要。隨著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地圖和地理信息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迅速擴大,社會公眾已不僅僅滿足于傳統的表現形式單調的旅游地圖和地圖冊,急需豐富多樣的地理信息產品。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