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a在线视频,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防震減災發展規劃

 

  序 言

  地震災害是一種小概率大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影響面廣等特點。北京地處Ⅷ度高地震烈度區,是國家重點設防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十一五”時期是北京市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關鍵時期,日益加快的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對城市的整體防震減災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規劃客觀分析了當前北京市防震減災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十一五”期間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以及重大項目安排,用以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是各區縣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編制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本規劃年限為2006年-2010年

  

  
  一、規劃背景

  北京為我國東部強震活動地區之一,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6.5級以上強烈地震。防震減災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圖1 北京市行政區內歷史地震分布圖(294年-至今,Ms?4.7)

 

 

 

專欄 1 北京歷史地震災害情況

  北京市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震并造成巨大的災害,據記載在北京市及周邊地區共發生對北京地區造成大于或等于VI度的地震約有20多次。現在已知的發生在北京市行政區內的、最早的地震記載是公元294年9月(西晉元康四年八月)北京延慶東地震,這次地震估計震級為6級,震中烈度為Ⅶ度,造成100余人死亡。公元1679年9月2日平谷-三河8級地震是有記載以來對北京地區造成破壞最為嚴重的地震,10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傷亡。北京地區近代地震活動比較頻繁,20世紀中后期一些地震對北京也造成了較大影響。

  (一)發展成就

  “十五”期間,經過有關部門的努力及首都圈防震減災示范區系統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北京市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1.地震監測系統基本實現數字化、自動化和網絡化

  地震觀測系統逐步完善。建成了由1個臺網中心和31個數字遙測臺站組成的數字遙測地震臺網以及由8個子臺組成的流動數字地震觀測臺網。使北京地區的地震監控能力達到ML1.0-1.5級,定位精度小于3公里,大震速報時間在5-10分鐘以內。

  前兆觀測系統建設加強。建成了由1個臺網中心和26個觀測臺站組成的數字化前兆觀測臺網,涉及地球物理、地殼形變、地球化學三大前兆學科各個測項,共63臺套儀器,基本形成了一個布局較為合理,長、中、短、臨前兆測項合理配套的前兆監測臺網。

  強震動觀測逐步推進。完成了由24個撥號子臺,18個實時傳輸子臺、遙測中心和6套流動臺網組成的北京市強震動數字遙測臺網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北京市強震動數字遙測臺網系統。

 

圖2 北京強震動數字遙測臺站分布圖

  2.防震減災管理工作逐步規范

  防震減災法制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十五”期間,北京市頒布了《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北京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監督管理工作有關規定(暫行)》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法律程序。目前,北京市防震減災工作已經有了一部地方性法規,一部政府規章,十個規范性文件,再加上國家頒布的法律及行政法規,法制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范圍基本確定,評價工作的要求逐步規范具體,并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工作要求審定監督管理工作制度;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審批模式基本形成,明確了抗震設防要求的歸口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的審定機構。

  3.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初顯成效

  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開始起步。完成了《北京市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災害應急避難場所規劃綱要》并通過審定,組織了應急避難場所標志牌設計,制定了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標志牌標準。進行應急避難場地建設試點,探索應急避難場地建設經驗。完善全市應急避難場地建設工作并配套完成市、區縣應急避險疏散預案。

  地震應急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制定了北京市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制度及程序建設。建設完成地震應急快速響應技術系統,部分區縣相繼建成了北京市區縣一級的地震信息與應急指揮系統。

  (二)存在問題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北京市的防震減災工作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比較,我們還有較大差距,城市整體防震減災能力還比較脆弱。

  1.地震監測系統基礎薄弱

  地震觀測臺站密度低,觀測環境差。北京市近郊及北部地區觀測臺站密度低,專業地震臺站和地方地震觀測站大多為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建立,大部分臺站的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的問題比較突出,距離現代化臺站的標準尚有較大差距。許多臺站的觀測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和破壞,有的已嚴重影響到臺站的觀測質量和監測能力,甚至已失去觀測價值。

  強震動觀測臺網密度低。北京市強震動觀測臺網密度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尚未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觀測臺陣,還不能滿足對活斷層的強震動分布特征進行觀測的需要,不能滿足重大建設工程設計對場地不同深度地震動參數提出的要求。

 


專欄 2
部分國家和地區強震臺分布密度表

地區

面積
(萬平方公里)

臺站數

密度
(臺/萬平方公里)

美國加里弗尼亞州

41

4000

97.6

日本

37.7

5000

132.3

臺灣

3.6

1500

416.6

北京

1.68

73

43.4

  2.城市及農村地區建設工程抗震能力脆弱

  城市基礎設施和建設工程防震減災能力脆弱。北京市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水、電、氣、熱等管網分布于全市,基礎設施體系龐大,但只有少數工程進行過地震安全評價工作,抗震能力脆弱。北京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物還占相當比例,這些建筑物大多未考慮抗震設防或抗震能力不足,建筑物抗震性能基礎信息不完整,影響了地震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農村民居基本不設防。從國內歷次地震災害的情況看,農村農居在地震災害中倒塌的比率較高,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員近60%為農村人口。農村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防災減災意識淡薄,在國家尚未將農村地區建房納入規范化管理的情況下,大多數房屋未經正規設計、施工,自行建造,基本上處于不設防狀態,村鎮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

  3.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和宣傳教育有待加強

  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完善。全市的地震應急救援工作除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剛剛起步,其他諸如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社區救援志愿者隊伍、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地震應急演練培訓基地建設等均處于籌建階段或還不健全,應急救援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實際要求。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滯后。全市僅有的中國地震科普教育館由于地點偏僻、管理體制和運營經費等問題,基本上處于不開放狀態,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尚無固定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場地和場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缺乏,造成大部分市民防震減災意識淡薄,防震減災知識匱乏,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地震謠傳的干擾,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4.地震基礎科研水平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建設的要求

  對北京地區的斷裂和地震構造的研究,地礦、石油、水文、地震等部門在不同的階段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做了相應的工作,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上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建設的要求,對于大部分斷裂存在的依據及其主要的活動特征還認識不清,還不能做到斷裂位置的準確定位,對整個北京地區歷史地震的發震構造、深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孕震背景缺少能達到目前防震減災工作要求的研究。

  (三)面臨形勢

  “十一五”期間是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和《國家防震減災規劃》的關鍵時期,防震減災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

  1.未來地震災害的趨勢要求加強防震減災能力建設

  北京市處于華北北部地震帶、山西地震帶、張家口-渤海地震帶交匯部位,境內分布著數條規模較大的地震活動斷層,具有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震地質背景。這就要求北京市必須要加強防震減災能力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整體抗震能力

  目前,北京市單體建筑物越來越高,地震發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積擴大,壓埋厚度加大,對避難的市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對震后的快速搶險救援造成極大困難。單體建筑物的容積加大,水、汽、電、暖等居民生活賴以生存設施的點和面相應增大,存在潛在地震次生災害源。建筑物間的活動空間相對減少,社區避險能力降低。道路交通越來越立體化,交通設施倒塌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內中斷城市與外界的聯系,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資短期內供應將非常緊張。建設工程的發展趨勢要求迅速提高城市的整體抗震能力。

  3.北京的城市定位要求高標準的防震減災體系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中央對北京提出了做好“四個服務”的要求,另外,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召開,這些都對北京市的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測,避免和盡可能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二是要求地震應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減少對社會正常秩序的沖擊;三是要求縮短災害恢復周期,避免和減少災害給經濟運行造成的中斷;四是要求為社會提供適合需求的、高質量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產品,以保證社會安定和抗震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專欄3 防震減災專業名詞解釋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度量,與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相關,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地震前兆:在天然地震之前出現的、標志導致地震過程已經開始或正在進行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學、生物、氣象等方面的現象。

  強震動觀測:記錄地震動和工程結構的地震反應的地震觀測。

  地震安全性評價:指以地震觀測資料和地震地質、地球物理等科研和技術工作為基礎,對工程建設場地未來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及其不同風險水平所取概率、強度的預測和地震事件對工程建設場地的影響程度及安全程度的評價。

  地震應急救援:各級人民政府針對地震災害事件,組織實施的各種應急搶險救援的救災行動和救援準備。

  地震活斷層:曾發生和可能再發生地震的活動斷層。

  地震斷裂帶: 在構造上相關的一條或多條地震活動斷層的總稱。

  烈度速報系統:利用實時或近實時強震臺站實測的地震動記錄,快速獲得地面振動強度(烈度)的系統。

  災害快速評估系統:地震發生后,在短時間內估算出地震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傷亡、建筑物破壞、經濟損失和無家可歸人數的系統。

  地震小區劃:根據工程場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預測場地在周圍潛在震源影響下可能出現的地震地質效應及其類型、特點和危害性,并對工程場地進行歸類和分區,從而為工程場地規劃、抗震設計和震害預測等提供基本依據。

  地震災害協同響應系統:指地震發生后,地震預警、地震災害快速評估、地震應急指揮、震后趨勢快速預測等技術支持平臺和計算機軟件。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