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發展文化事業是全面建設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重要內容。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結合北京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深化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規劃實施期限為2006年至2010年。
一、北京市文化事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十五”期間,北京市文化事業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解放文化生產力,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切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促進了首都文化的繁榮。
經過“十五”期間的改革和發展,北京市文化事業基礎日益鞏固,實力明顯增強。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擁有市、區縣兩級公共圖書館25座,群眾藝術館和區縣文化館20個、街道鄉鎮文化站306個、社區文化室1785個、村文化大院2562個、文化廣場1091個;登記注冊演出團體130個,演出經紀機構281個;全市行政區域內出版單位3537家,年出版報刊3100種,出版圖書、電子音像出版物12萬種;市、區縣兩級廣播電視臺站16座,開辦廣播電視節目64套,廣播電視年播出能力分別為10.3萬小時和12萬小時,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99%;有線電視注冊用戶282萬戶,數字電視用戶1.75萬戶,移動電視在5000輛公交車輛上安裝使用;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4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68處,歷史文化保護區40片,地下文物埋藏區36處;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9家,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5家;登記注冊博物館129座,館藏文物323萬件。首都北京文化資源優勢的有效利用,對于鞏固全國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產生了積極影響。
五年來,北京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中央駐京單位和市區兩級財政持續加大對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市宣傳文化系統用足用好文化事業建設費和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進一步豐富和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全市相繼建成了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北京數字出版信息中心、中國電影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一批水平較高的基層文化設施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國家投資設立的文化單位和社會資本投資興辦的文化企業共同創造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批優秀作品在國內外獲獎。在調整、鞏固和完善的基礎上,全市新創和培育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北京圖書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相約北京聯歡活動等一批文化品牌,有特色、多層次、多種類的基層文化活動貫穿全年、遍布全市,基本形成了具有首都北京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應體系。
五年來,北京市文化領域解放思想,創新觀念,積極穩妥地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市文化、新聞出版(版權)、廣播電視職能部門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充分發揮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全市調整歸并區縣文化管理職能,組建了各區縣文化委員會。北京市成立了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各區縣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的組建工作全面展開。區縣文聯工作得到加強。北京市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綜合性地區,圍繞發展文化企業、培育文化市場,改革發展取得重要突破。北京市兒童藝術劇團、北京歌劇舞劇院、朝陽區文化館、北京青年報等單位通過改革,催生了新的運行機制,解放了文化生產力,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
五年來,北京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首都理論界召開大型研討會數十個,新世紀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培養人選達到200多人,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13項,資助出版社會科學著作251部,獲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90項,建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0個。成立了北京市鄧小平理論中心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創立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聯席會議和高峰論壇機制,舉辦了五屆學術前沿論壇和決策咨詢季談會,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顯著加強,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全國首創社會科學普及周,廣泛深入地宣傳社會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家,為廣大市民增強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思想、講求科學方法提供了有效服務。以電視理論片、優秀理論文章、口頭宣講為主要形式的理論宣傳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來,北京市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和修繕工作力度,市政府先后投入文物保護資金6.9億元,帶動區縣和社會資金約50億元,搬遷居民6000余戶,搬遷不合理占用單位430余個,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以來文物保護經費不足、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
北京市文化事業發展取得重要成果,但與“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文化設施建設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城區與郊區文化設施建設布局不均衡;二是文化經濟政策滯后,文化體制改革有待深化;三是面向基層、面向大眾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四是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艱巨;五是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和各類專門人才短缺。上述問題制約著北京市文化事業的長足發展,必須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北京籌辦2008年奧運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歷史進程,以及在更大范圍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革除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體制性弊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北京市將迎來文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要抓住這一寶貴機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調整和完善文化事業布局,大力推進首都文化事業發展,增強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把首都文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