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2003年我國發生“非典”疫情,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2005年7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部署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我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十一五”期間,本市面臨著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處于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和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期,公共安全形勢嚴峻。本規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務院以“一案三制”為核心進行應急體系建設的工作要求,從本市應急體系建設工作的實際出發,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24號),以《“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為依據,按照體制先行,突出機制,重點考慮規劃項目的思路,規劃、指導全市構建完善的防災應急管理體系。
一、“十五”期間應急管理工作回顧
(一)突發公共事件情況。
“十五”期間,本市發生的主要突發公共事件多達42種,按類統計包括:
1自然災害(9種)。破壞性地震;突發性地質災害;水旱災害;大風及沙塵暴天氣;濃霧天氣;冰雪天氣;暴雨雷電天氣;森林火災;植物危險性有害生物疫情。
2事故災難(22種)。危險化學品事故;礦山事故;特種設備事故;軌道交通運營突發公共事件;道路突發事故;橋梁突發事故;人防工程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建筑施工突發事故;城市公共供水突發公共事件;城市排水突發公共事件;重大電力突發公共事件;燃氣事故;供熱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核事件、輻射事故(事件);通信線路和通信設施事故;地下管線事故;信息安全事故與高技術犯罪;超高層建筑綜合事故;旅游場所突發公共事件。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4種)。食物中毒事件;職業中毒事件;傳染病疫情;動物疫病。
4社會安全事件(7種)。重大刑事案件;群體性上訪事件;公共場所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體性突發公共事件;涉外突發公共事件;影響校園安全穩定事件;邪教組織滋事。
“十五”期間本市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特點:綜合性、連發性強,涉及面廣,處置難度大;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重、影響大;由人為因素引發的事件成為主要的突發公共事件。
(二)應急體系建設情況。
“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按照“人民生命財產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宗旨,把科學、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作為提高執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突破口,全面推進北京應急管理體系的研究和建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應急預案體系。本市應急預案包括1個總體應急預案、34個專項應急預案、18個區縣分應急預案和7個應急保障預案,共60個。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應急保障預案,區縣分應急預案,街道(鄉鎮)、社區(村)和重點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等在內的應急預案體系。在公安、交通、電力、安全生產、地下管線、地鐵等重點部門和行業開展了應急預案演練。
2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的應急管理體系。確立了“3+2”的應急管理模式(見圖1),“3”是指市級應急管理機構,13個市專項應急指揮部,區縣應急管理機構;“2”是指市緊急報警服務中心和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成立了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整合原有議事協調機構設立13個市專項應急指揮部;18個區縣全部成立了區縣應急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
3應急指揮技術通信系統。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市的應急指揮技術通信系統。整合本市現有的信息通信等資源,初步建立以無線通信、有線通信、圖像監控、計算機網絡應用和綜合保障5大技術系統為依托的市級應急指揮平臺,初步實現無線通信指揮、有線指揮調度、社會公共區域監控和各類信息資源共享等功能。
4應急隊伍。已建立包括公安、公安交通管理、消防、醫療、礦山、防汛、建筑工程、市政、電力、森林防火、交通等近30萬人的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其中,公安系統構建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動態防控應急隊伍,公安交通管理系統有一支能夠及時趕到現場的管理隊伍,消防系統有57支公安消防中隊,醫療系統在全市均有院外急救站布點,并成立了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隊,安全生產系統組建12支專業搶險救援隊伍,防汛、森林防火、人防、電力和市政等專業搶險救援隊伍都不同程度得到加強。依托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組建了7支應急防災減災志愿者隊伍。
5應急宣傳教育培訓。初步開展了面向全社會的應急宣傳教育培訓。組織編寫《首都市民防災應急手冊》,向市民免費發放600萬冊;干部培訓增加應急管理的內容;以社區為重點組織了“防災減災安全素質教育進社區”活動;人民防空教育已列入全市初級中學教學計劃;安全教育進課堂工作已在首都10余所高校開展;規劃建設了27處應急避難場所;建成海淀區公共安全館,作為市民防災應急宣傳教育基地。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