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為大力實施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加強人才資源開發與建設,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意見》的要求,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范圍包括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規劃實施期限從2006年至2010年。
第一部分 “十五”時期人才工作的回顧與總結
“十五”時期是北京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事業發展在新世紀開局的重要階段。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制定并實施了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全市各級人才工作部門解放思想、奮發圖強、與時俱進,順利完成了“十五”時期人才事業發展規劃,在人才隊伍建設許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令人鼓舞的成績。
全市人才總量不斷增長。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已逾200萬人,技能人才超過186萬人,農村實用人才約0.8萬人。人才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二、三產業人才比例結構從2001年的1.9:22.2:75.9轉變為 2004年的1.8:14.9:83.3,并且得到穩定發展。人才分布不斷優化,遠郊區縣人才總量不斷增加。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逐步提高。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成倍增長,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非公經濟和其他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已經超過74萬人,成為首都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北京人才隊伍的綜合實力與總體水平繼續居于全國前列。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公務員錄用、考核等管理制度不斷健全,事業單位聘用制度已基本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逐步走向市場化、職業化道路。在分配領域,不斷規范分配秩序,理順分配關系,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管理方式不斷創新,以能力和業績為核心的職稱評價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制度。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符合國際人才管理模式的執業資格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首都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各項人才政策逐步健全,導向作用日益顯現。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能力建設不斷加強,人才交流與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首都人才事業邁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新階段。
回顧總結“十五”時期人才事業發展走過的歷程,基本經驗是:
第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以及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一切從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以人才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取得新進展。
第二,堅持人事人才工作始終服從和服務于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職責,奮發有為,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上發揮應有作用。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將能力建設作為人才資源開發重點,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實現人才社會價值。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提供服務。
第四,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增強人才工作的生機與活力。在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實踐中逐步發展;在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的實踐中,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
第五,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解決各種復雜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過程中,始終確保穩定是前提,發展是要務,改革是動力,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值得重視的問題與不足,主要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市場機制滯后于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區域人才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才布局和結構仍不能完全適應首都城市功能和現代化建設需要;部分領域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整體素質需要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各類實用人才依然短缺。這些問題需要今后全面統籌,逐步加以解決。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