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a在线视频,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前 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前瞻性作用。從2006到2010年的“十一五”時期,首都經濟社會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實現,《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的貫徹落實,建設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等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首都氣象事業的發展。

  本規劃按照“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方向,具體、客觀地分析了北京市未來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確定了“十一五”時期氣象事業的發展目標、原則、主要任務,為了實現該目標,精心設計了北京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奧運氣象服務工程、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北京大城市公共氣象服務工程、新農村氣象服務工程等重點工程項目。

  本規劃是2006-2010年首都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其編制依據是《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的批復、《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氣象局《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第一部分 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實現了北京氣象事業“十五”發展目標。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和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為氣象保障和服務奠定了基礎,在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氣象業務基礎能力得到加強

  1.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初步建立起由101個地面自動氣象站、雷達、衛星接收系統、地基GPS探測站網等組成的城市氣象觀測網、專業氣象觀測網;建立了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與氣象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了精細化數值預報系統、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和公路能見度、雷電預報等專業氣象預報系統;建立了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站等多渠道的氣象信息發布平臺;進一步提高了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業能力。

  加強了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建設,用于基層臺站建設的資金達到3000多萬元,與“九五”期間相比增長了近7倍,改善了全部5個山區氣象臺站以及部分區縣氣象局的工作環境,其他臺站正在建設中。

  2.氣象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城市氣象、奧運氣象、交通氣象、氣象資源開發利用、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十五”期間,開展國際合作以及局校、局企和部門合作,共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各類科研課題50余項,其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沙塵天氣監測預報預警系統、人工增雨、城市規劃大氣環境影響評估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轉化為業務能力,為氣象業務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提高了氣象服務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北京城市氣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提升為國家級專業氣象研究機構,科研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3.氣象法制建設和依法行政得到明顯加強。“十五”期間,頒布了《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北京市防御雷電災害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本市氣象法律法規,北京氣象法制建設明顯加強;設置了8項行政許可項目,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高。加大了氣象執法隊伍建設和執法力度,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二)在首都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明顯提高

  “十五”期間,提高了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多次對災害性天氣做出了準確的預報;逐步完善了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發布機制;制定和完善了《北京市突發氣象事件應急預案》,將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納入全市應急工作體系,實現了預警信號發布與政府應急工作的有效銜接,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已成為首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主要決策依據之一;與水務、市政、交管、消防、林業、國土資源管理等部門開展了災害應急聯動,使北京市暴雨、雪等10種氣象災害的防災救災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開展了官廳、密云水庫匯水區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增加水庫蓄水,緩解北京水資源緊張狀況做出積極貢獻;據估算2003年至2005年夏半年,人工增雨增加水庫流域雨量平均約為160毫米,因人工增雨作業增加密云、官廳、白河堡水庫蓄水量約9000萬方,密云水庫流域人工增雨增加降雨量和水庫蓄水量均為13%左右;擴大了防雹作業范圍,提高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初步建立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森林火災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服務系統,提高了氣象服務在城市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三)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貢獻

  先后開展了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交通天氣預報,雷電預報、供暖氣象預報、沙塵天氣預報、城市和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以及紫外線、花粉、臭氧、負離子等環境氣象預報服務業務;開展了城市規劃大氣環境影響評估、城市供暖節能氣象服務、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頗具特色的氣象服務,為工業、農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筑、林業、水利、環保、旅游、消防、文化體育等多行業提供了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在全國率先發布了50多種專業氣象指數產品,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好評,氣象信息已成為居民關注和認知程度較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四)為各項重大活動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北京重大政治、外交、文化、體育等活動頻繁,這些活動往往規格高、影響大、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高。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先后為中央和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百余項重大活動提供了氣象保障和優質服務;成功地為亞洲杯、第九次《財富》全球論壇、奧運口號發布儀式、第十屆全運會點火儀式、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活動等提供了準確的預報和服務,確保了重大活動的順利進行,受到北京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表彰。

  (五)為2008年北京奧運申辦及籌備提供氣象服務

  “十五”期間,加強了奧運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并圍繞奧運申辦、奧運場館建設、奧運籌備活動等提供了優質的氣象服務。正在執行由世界氣象組織天氣研究計劃支持的“北京2008年奧運國際天氣預報示范項目”,開展了奧運氣象保障科學技術研究,努力提高奧運氣象服務的科學技術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氣象服務為北京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氣象服務面臨著兩大突出問題。

  (一)氣象服務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在城市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生態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氣象服務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以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和以減災為目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亟待加強;突發性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體系仍需完善;災害天氣預警信號發布渠道需要拓寬,部分遠郊和邊遠山區的氣象信息傳遞技術仍然落后,氣象信息普及和覆蓋絕大部分居民的問題尚待解決。

  (二)氣象基礎業務能力不足,業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綜合觀測系統存在諸如觀測時空密度不夠、觀測要素較少等問題,難以對突發性、局地災害性天氣進行有效的監測,影響了氣象服務及預報準確率的提高;移動探測能力還很薄弱,不能滿足災害性天氣加密觀測、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服務和重大活動現場氣象服務的多樣性、特殊性需要;與探測系統相適應的氣象信息綜合處理能力仍顯不足。

  精細化預報預測體系不完善,重大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有待提高;突發性氣象災害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亟待加強;高性能計算能力與氣象業務需求不相適應;氣象信息資源共享程度較低,與交通、水務、環保等部門的信息共享等亟待加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有待提高和加強。

  三、形勢分析

  “十一五”時期,北京以努力辦好奧運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啟動新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為契機和動力,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形勢使北京氣象事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氣象事業的發展面臨的機遇

  1.《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是實現氣象事業又快又好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文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將氣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科技發展規劃,并進一步細化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抓緊制定和落實各項具體措施,統籌安排,加強協作,促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北京氣象事業發展提出新需求。“十一五”時期是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首都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都需要全方位的氣象服務,特別是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規劃和發展布局使氣象事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3.建立節約型社會使氣象資源開發利用面臨巨大發展空間。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居住人口急劇膨脹,帶來能源供應緊張、水資源短缺等問題。而北京地區風能、太陽能、空中云水資源等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十一五”時期,首都能源結構調整,北京“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目標的實現都對氣象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更新的需求。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氣象服務提出新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首都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保護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生態保障能力,這些對氣象觀測、預報、服務方式及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首都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5.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氣象事業發展帶來機遇。氣象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氣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了氣象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廣泛;遙感遙測技術、數值預報技術、局部天氣影響技術等以及氣象科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將更好地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

  (二)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奧運會需要高水平的氣象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正值北京地區汛期,是強對流天氣多發時段,天氣預報不確定因素多,氣象條件成為影響奧運會成功舉辦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奧運賽事與重大活動的精細化天氣預報、全方位的賽事服務等需求對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

  2.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防災減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城市日常運行管理、重大活動的舉行需要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及時、更加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和服務;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這些都對首都氣象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