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
2002年1月
世紀之交,北京作為邁向二十一世紀偉大祖國的首都,正在面臨著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成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城市交通、供水、供氣、供熱、供電、郵政、電信、園林綠化、污水治理、環境衛生、城市水利等設施的現代化,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2008年舉辦奧運會創造城市能源、交通、環境等基礎設施條件,是我市“十五”時期乃至2010年建設與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
新世紀之初,首都的各項事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今后的五年至十年間,要使首都北京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其城市基礎設施必須首先實現現代化。舉辦奧運會,城市基礎設施要按國際標準加快建設。因此,我們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認真總結“九五”時期北京市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在“十五”時期,腳踏實地,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全面開創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新局面。
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九五”時期,香港回歸、建國五十年慶典、澳門回歸以及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給北京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全市總動員,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全面開展了以治理大氣污染為主的環境治理工程,進一步加快了以建設城市道路和軌道交通為主的交通擁堵治理工程,使首都的基礎設施服務功能有了顯著提高。
1、清潔能源供應量大增,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九五”時期為配合城市大氣環境治理,減少大氣污染,改善首都環境質量,動員全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大了清潔能源供應方面的投資力度。先后完成了陜甘寧天然氣進京長輸管線及進京市內工程、高碑店熱電廠及供熱管網、雙榆樹供熱廠及外管線、城市電網 “9950”建設改造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及城市居民住宅配電設施“一戶一表”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天然氣供應量達到10億立方米/年、發電能力1850兆瓦(北京地區)、城市熱網供熱能力2042兆瓦(1760百萬千卡/時)。到2000年,基本實現了居民炊事燃氣化,民用建筑集中供熱普及率(含城市熱網和集中鍋爐房)接近50%。
清潔能源供應量的大量增加,使我市的能源結構有了較大變化,從而使首都大氣環境質量有了明顯好轉。2000年大氣中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日均值分別降低到353、71和126微克/立方米,分別比“九五”期間最嚴重的1998年降低7%、41%和17%。
2、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交通嚴重擁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
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嚴重局面,完成了二、三環快速路及其聯絡線改造工程、西直門、大北窯立交橋改造,新建了八達嶺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北京段)、蓮花池東路、四環路等一批高等級的道路工程;打通了平安里、菜市口兩個堵頭,完成了平安大街擴建和菜市口道路南延工程;展寬了阜外大街、朝內大街、崇文門外大街、北苑路、白頤路、豐北路以及香山地區道路等一批道路工程。廣安大街、西外大街改擴建、德外大街、京開高速公路(北京段)、五環路、六環路等項工程陸續開工建設。實施了“北京市中心區交通改善實施方案”,改造了一大批重要路口、路段。依靠技術進步,建立了以交通組織指揮控制系統為龍頭,交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交通警務管理系統為保障的科學交通管理體系、公安交通管理指揮中心、公共交通指揮調度系統,科學交通管理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加快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完成了地鐵復八線工程,開工建設了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地鐵五號線、地鐵八通線等工程。建成了西客站,擴建了首都機場,使首都對外交通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到2000年,市區道路長度達到3300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長度658.6公里,比“八五”末期增長24.9%;道路面積達到3950萬平方米,新增1081.3萬平方米,增長37.7%。地鐵運營線路達到53.3公里,新增12.1公里,增長26.6%。地鐵運營車輛達到587輛,新增204輛,增長53.3%。公共電汽車運營線路達到7984公里,新增3921公里,增長96.5%。公路總長度達到13311公里,新增1500公里,增長12.7%。
3、城市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
“九五”時期,新建了第九水廠三期工程、分鐘寺調蓄水廠工程及第三水廠擴建工程,完成了第五、第六水廠(工業水廠)改造任務,新增供水能力70萬立方米/日,城市自來水供應能力達到300萬立方米/日。
4、首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九五”時期,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建設得到了很大加強。通惠河整治、城市(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故宮護城河治理、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等項工程的實施,增加公共綠地1100公頃,整治河道67公里。到“九五”末期,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4平方米。城市中心區水系初步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
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二期(規模為50萬立方米/日)、酒仙橋污水處理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的建成,使北京市區污水二級處理能力達到128萬立方米/日,占污水總量的48%。
北神樹、安定、南宮和六里屯四座大型垃圾處理設施及馬家樓、五路居、小武基垃圾轉運站的建成,使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5180噸/日。到2000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
5、首都郵電、通信事業發展迅速,城市通訊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基本上能與國際接軌。
適應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國內通信市場開放、競爭的新形勢,北京電信事業得到飛速發展。“九五”時期,本地網電話網交換機增加458萬門,達到827萬門。其中:公眾網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627萬門,直撥用戶交換機和專網交換機容量200萬門。本地網電話用戶550萬戶,其中:公眾網用戶427萬戶。全市話機普及率達50%,主線普及率達40%。移動通訊用戶增加266萬戶,達到330萬戶?;ヂ摼W的發展及信息高速路的建設,大大方便了國內、國際間的信息傳輸。
“九五”期間,完成了北京西站郵件處理中心建設,開工建設了北京國際郵件處理中心、速遞郵件處理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增加郵件處理場地5.2萬平方米。到2000年底全市郵件處理場地達18萬平方米。新建郵電支局10處,郵電所31處,改擴建郵電局所136處。到2000年底,全市郵電局所達到654處,平均每一郵電局所服務半徑2.86公里、服務人口1.67 萬人。
6、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了籌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取得初步成效。
“九五”時期,北京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已經開始從原有的由政府單一投資向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轉變。實現了第九水廠一期工程經營權轉讓,首創集團成功上市后完成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收購,在盤活城市基礎設施國有資產上取得了突破。通過招標選擇投資者建設第十水廠,在直接利用外資上取得突破。
“九五”末期,在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按照財權事權一致原則,明確了市、區兩級政府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初步建立了投資回報補償基金,為基礎設施吸引社會投資開辟了新途徑。
此外,公交、地鐵、自來水、燃氣等價格、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的不斷調整,以及垃圾處理費的開征,為基礎設施和城市公用事業進入市場創造了條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與首都大氣環境的要求仍不相適應;市區特別是城市中心區的交通擁堵仍很嚴重;城市電網、燃氣輸配、排水管道等系統可靠性仍然較差;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觀念、管理水平、管理體制以及社會化程度與國際大都市的要求仍然相差甚遠;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剛剛起步,投資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十五”時期和到2010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總體思路及目標
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到2010年,我市要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未來十年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要在全市各項事業發展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05年,基本解決矛盾突出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城市交通擁堵狀況得到大大改善。到2008年,城市大氣環境、交通要完全滿足舉辦奧運會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解決城市交通、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建立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為主的快速道路系統、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為主的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體系和現代化城市交通管理系統;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等設施服務功能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
“十五”至2010年,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適應經濟、社會及城市發展的需要,突出城市功能與特點,根據城市發展總體戰略和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要求,在交通、能源、環境方面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北京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基礎保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價格體系調整步伐,逐步實現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實現現代化創造良好條件。
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城市基礎設施各領域發展目標是:
1、能源結構調整:2005年我市能源結構得到明顯改善,為實現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創造條件。2010年,實現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占80%以上的目標,把北京建設成為清潔城市。
2、電力供應:滿足首都用電需求,加強電網建設,增加電源支撐點,保證首都充足、安全、穩定用電。加強電網建設,增加電網受電能力,加快城鄉配電網絡改造步伐,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2005年,供電能力達到9100兆瓦,2010年達到10000兆瓦。
3、燃氣供應:大量引進天然氣,力爭到“十五”末天然氣供應量達到30—40億立方米/年,2010年達到50—60億立方米/年以上。
4、城市供熱:積極發展以清潔能源為燃料的多種形式的供熱方式,挖掘現有城市熱源潛力,完善管網系統。按照技術經濟合理、生產能力與輸配能力相適應的原則,適當增加清潔能源集中供熱熱源。
5、城市供水:堅持節約用水方針,加快再生水回用步伐,努力將北京建成節水型城市。提高市區供水能力,完善供水系統,2005年市區自來水的供水能力達368萬立方米/日,2010年城市規模擴大增加的用水量由節水和再生水回用解決,市區自來水實現零增長。
6、城市排水:2005年城市污水管道普及率達到85%,污水處理率達到90%。2010年市區雨、污水管道普及率及污水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
7、城市道路:2005年基本建成城市快速路系統,完善主次干道和支路系統,城市道路密度達到1.877公里/平方公里。
8、公共電汽車:2005年運營線路達到540條,運營車輛達到14000輛以上,客運量達到41億人次。2010年,公共電汽車運營線路條數將達到638條,運營車輛數將達到16000輛。2005年公交線網長度將達到4764公里,公交線網覆蓋率達到28%。
9、軌道交通:大力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2005年運營線路力爭達到138公里,地鐵線網覆蓋率達到13%,客運量達到7.64億人次。2010年運營線路達到200公里以上,地鐵線網覆蓋率達到20%以上,年客運量達到20億人次以上。
10、公路:2005年郊區公路密度達到90公里/百平方公里。屆時,北京市境內的國道主干線,市級以上干線及連接10萬人以上城鎮和居民點的公路都將實現快速化、高速化。2010年,北京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5500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00公里/百平方公里。
11、交通管理:2005年,初步建成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以計算機通信網絡和智能化管理平臺為基礎、集眾多高新技術應用為一體的智能交通管理體系。2010年,建成與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與國際化大都市相接軌,與道路、車輛、流量發展相匹配,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的智能化公安交通管理體系。
12、交通運輸:調整運輸結構,實現運輸資源的優化和合理配置。2005年營業性客運量達到60.74億人次,各類營運客車達到9.145萬輛。營業性貨運量達到3.5億噸,各類營運貨車達到15.3萬輛。2010年營業性客運量達到71.17億人次,各類營運客車達到9.845萬輛。營業性貨運量達到4.4億噸,各類營運貨車達到21.0萬輛。
13、鐵路:加快北京鐵路樞紐建設,2005年客運能力達到 4100萬人次/年,貨運能力達到11000萬噸/年。同時利用既有設施開設市郊鐵路,發揮鐵路在城市客運中的作用。
14、民航:滿足奧運要求,擴建首都機場并完善附屬設施?!笆濉蹦┢?,客運能力達到3500萬人次/年,貨運吞吐量達到90萬噸/年。
15、通信:2005年本地網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58線/百人,電話話機普及率達到69部/百人,公用電話擁有率達到7.58部/千人。移動通信用戶普及率達到70戶/百人。
16、郵政:2005年日處理各種郵件量超過20萬袋捆,郵電局所將達到1086處。
17、園林綠化:2005年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2010年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5%。
18、環衛:2005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道路的機掃率達到90%,全面施行垃圾收費制度。
19、城市河湖:進一步加大城市河湖治理力度,完善“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體系。2010年城市河湖水體均達到國家規定的水體標準。
20、城市防災:建立城市防災減災系統。加強消防設施建設,降低火災、水災危害。完善震前預防和震后應急系統,使首都的防震減災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十五”時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任務
?。ㄒ唬┏鞘心茉?/div>
“十五”時期,在保證能源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將能源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總的要求是:根據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要求,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繼續,大幅度降低重點用能部門的能耗,能源總消費量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增速;大力引進清潔能源,逐步減少并嚴格控制燃煤總量;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2005年我市能源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在能源終端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達到75%左右,為實現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創造條件。
1、電力供應
以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為目標,做到供需平衡。加強電網建設,保證系統安全穩定,增強與外部電網的聯系,增加電網受電能力,加強城市中心區電網的建設,提高供電可靠性,重點改造城鄉配電網,降低電網的損耗,提高供電能力。2005年用電量達到41200吉瓦時,供電能力達到9100兆瓦。
“十五”時期建設并投產一臺北京三熱300MW燃氣聯合循環機組。對現有的發電廠加強污染治理措施,推行新型燃燒技術。結合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工程,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5座,新增變電容量7140兆伏安;新建220千伏輸電線路14條,長度266.5公里。新建110千伏變電站14~19座,增加變電容量1550~2200兆伏安;擴建110千伏變電站8座,增加變電容量743~870兆伏安。配電網方面要繼續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和城鄉居民住宅配電設施“一戶一表”改造工程,充分滿足居民生活用電需求。配合舉辦奧運會,實施奧運場館周邊及相關主干道電力線路入地工程。
2、燃氣供應
“十五”時期城市燃氣的建設與發展要堅持以大量引進天然氣為主的原則,同時因地制宜地發展液化石油氣。
“十五”前期,按照城市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分階段措施要求,加快完成以天然氣替代采暖用煤的建設任務。在“十五”末期,人工煤氣將全部由天然氣替代。
擴大天然氣供應范圍和供應領域,逐步實現向遠郊區縣和城市邊緣集團供氣,積極發展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中小型熱電聯合循環項目,大力發展燃氣制冷和工業用氣項目。
完成陜北天然氣進京市內工程、陜北天然氣進京市內擴建工程、大張坨地下儲氣庫、天然氣支戶線工程,到2002年,天然氣供應量達到18億立方米/年。開工建設并完成陜北天然氣進京第二條長輸管線工程和大張坨地下儲氣庫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天然氣地下儲氣庫三期工程、天然氣市內第三期工程、天然氣支戶線二期工程和燃氣管網升壓改造二期工程,到2005年天然氣供應量達到30億立方米/年以上。同時做好接收俄羅斯天然氣的準備和接收液化天然氣的技術儲備。為滿足舉辦奧運會要求,加快建設天然氣加氣站。
“十五”時期,液化石油氣作為市區管道燃氣的重要補充氣源和城近郊區的重要氣源將繼續得到發展,要充分滿足車用液化石油氣的需求。“十五”時期要完成液化石油氣大興儲備基地、鳳凰亭儲備廠改造、液化石油氣中心供應站的建設,并擴大液化石油氣氣源,滿足市場需求。
3、城市供熱
“十五”時期城市熱網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挖掘利用現有熱電廠、熱源廠供熱能力,充分發揮現狀城市供熱管網的規模效益,逐步完善配套熱網。積極推行供熱收費制度改革,實行分戶計量,節約用熱。發展夏季熱負荷,提高供熱管網等供熱設施的設備利用率。
“十五”時期,要完善華能北京熱電廠供熱管網工程,實現達產用戶規模。建設雙榆樹供熱廠擴建工程、草橋燃氣熱電廠及主干線等項工程,建設清華大學、亦莊、電子城、上地天然氣聯合循環熱電廠。此外,以利用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為基礎,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地發展其它采暖方式。
4、節能與新能源
“十五”時期,要繼續貫徹執行“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增加能源開發供應和消費中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十五”時期,節能工作的重點領域是工業節能和建筑節能,要在這些領域積極推進節能先進工藝和節能高效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同時加強節能法制與管理體制建設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與施行。
“十五”時期,要進一步開展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應用和推廣工作,不斷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加強對重點行業和產品的扶持力度,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的規模發展。在奧運公園及其周邊地區、五棵松棒球館等地,建設地熱供暖工程。
?。ǘ┏鞘薪煌?/div>
“十五”時期,要建立以公共交通網絡為主體,以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體系,以從根本上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為目標,加快城市道路網、停車設施和軌道交通網建設,繼續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構筑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
1、軌道交通
“十五”時期,要把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完成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西直門至東直門城市鐵路)、地鐵五號線(東單南北線)、地鐵八通線(八王墳至通州土橋)。做好前期工作,配合奧運會開工建設地鐵四號線(西單南北線)、東直門至首都機場軌道交通工程和地鐵奧運支線。
到2005年,力爭使地鐵運營線路達到138公里,比2000年增加85公里。地鐵線網覆蓋率達到13%,客運量達到7.64億人次,地鐵在城市客運出行量中所占的比例達到 10%以上。逐步推行自動檢售票系統,實現科學計程收費。
2、市區道路
“十五”時期,繼續改造和擴展市區道路系統,一方面要盡快完善由環路及若干放射狀通道組成的快速干道系統,另一方面要結合舊城改建,理順中心區內的集散系統,增大中心區路網密度。
城市中心區路網建設。完成二環路以內四縱五橫干道建設,其中縱向為:趙登禹大街、西單南北大街、東單南北大街、南北小街;橫向為:平安大街、朝阜路、長安街、前三門大街、廣安大街。結合危改,繼續實施路網加密工程,提高舊城區路網密度,擴大路網整體容納能力,有效改善交通狀況。
城市主干道及快速道路體系建設。在完成二、三、四環環路建設、構成城市環路體系的基礎上。加強環路之間快速聯絡線建設,完成西外大街、德外大街、學院路改造,建設東北城角聯絡線、朝陽北路、朝陽路、通惠河北路、蒲黃榆路南延、南中軸路、蓮花池西路、阜石路、萬泉河路、中關村園區路網等道路工程,構筑城市快速交通體系。配合奧運會,完成健翔橋改造、北辰橋改造、紫竹橋改造,建設奧運公園地區道路工程,改造二、三環路。
城市停車設施建設。按照全市統一規劃,加快停車場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停車設施。2005年基本緩解城八區停車難問題。
3、公路
“十五”時期,要完成五環路、六環路建設。完成八達嶺高速公路三期和京開高速公路(北京段),完成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段),2005年,基本形成首都高速公路網絡,提高對外交通通行能力。建設并完成白馬路,加快建設一般公路,解決區縣間、衛星城鎮間、城鄉間的聯絡,改建等外公路使之達到等級公路水平。
4、公共交通
繼續按照公交優先原則,優化公共交通線網,增加公交專用道。新建、改擴建四惠橋、東直門、西直門、一畝園、西客站南廣場、菜戶營、望京、動物園樞紐等八處公交樞紐站,新建南苑、望京中心站、亦莊等13處運營場,增加40處公交站點。每年開辟公共電汽車線路24條,調整延長16條。到2005年,公共電汽車客運量達到41億人次,在城市客運出行量中所占的比例達到38%以上。
城市出租汽車在采取總量調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通過加強管理和鼓勵競爭,實現出租汽車企業規?;洜I。“十五”末全市出租車總量控制在7.5萬輛左右,年客運量突破7億人次。
5、交通運輸
加快公路主樞紐建設,完善場站配套設施,加強客運樞紐的停車場、行包裝卸系統和輔助服務系統設施建設,貨運樞紐的堆貨場、倉儲設施和貨物搬運與裝卸系統的建設。到2005年新建(改建)長途客運樞紐3個,貨運樞紐6個。到2010年新建(改建)長途客運樞紐8個,貨運樞紐13個。
6、鐵路設施和民航
“十五”時期,要配合鐵路部門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北京段、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徑線、北京北站改造、北京南站和現有7條市郊鐵路改造等項工程,提高對外鐵路交通能力,同時發揮鐵路在連接市區與郊區交通上的積極作用。
配合民航部門做好首都機場擴建工作。2005年首都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3500萬人次/年。
7、交通管理
“十五”時期,要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安交通指揮系統、公交調度指揮系統和出租汽車調度指揮系統,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繼續實施路口改造工程建設,通過必要工程措施提高城市交通通過能力。加強停車管理,提供交通誘導信息,減少無序交通量。建立綜合信息網絡和交通無線通信系統,形成信息通暢、反應靈敏的指揮體系。擴展交通電視監控系統和交通控制系統,通過及時反饋路口信息和及時調控,提高路口、路段通行能力。
(三)城市水資源和供水
“十五”時期,要以建設節水型城市為目標,按照開源與節流并舉、以節流為主的原則,積極開展工作,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
1、城市水資源
“十五”時期,配合中央有關部門,積極爭取南水北調工程及早開工。保護環境,涵養水源,特別要加強密云水庫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盡快建設應急備用地下水源工程。實施官廳水庫綜合整治,逐步改善水質并最終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功能。加強水源地保護,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強水資源動態監測,調整地下水監測孔布局。
“十五”時期,爭取市區地下水不再繼續超采,豐水年和平水年適量回補。啟動雨洪攔蓄工程,回補地下水。
充分勘探和論證,合理開發利用巖溶地下水。
2、城市供水
“十五”時期市區城市供水的發展目標是實施市區城市供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調度改造,擴大自來水管網的供水區域,控制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配合四環路百米綠化帶的建設,逐步解決市區十個邊緣集團的供水問題。結合城市道路改造,配套建設完善城市自來水管網系統,解決低壓區問題。
“十五”時期,要完成第十水廠建設,實施田村山水廠擴建、西南郊調蓄水廠新建及第三水廠水源和水質改善工程,新增市區自來水供應能力68萬立方米/日,2005年市區自來水的供水能力達368萬立方米/日,滿足高日用水需求。
3、節約用水及再生水利用
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推廣節水技術,加大節水力度。要把用水、節水主要指標納入社會經濟統計系列。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改進工藝設備,提高工業用水水平。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型居民小區。大力推廣節水器具,節約生活用水。在完成再生水回用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實施再生水回用工程,“十五”時期建設并完成酒仙橋、清河、北小河、吳家村等中水處理廠及配套干線。
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8%,萬元產值取水量降低到30立方米;城市集中中水處理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日以上,區域中水處理設施能力達到1500萬立方米/年。
4、城市河湖水系治理
按照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規劃和“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原則,建立水文化保護區,繼續進行城市河湖整治。實施清河、北環水系、壩河、涼水河等城市河湖水系綜合治理,使市區和城近郊區河湖水環境得到根本改觀。
?。ㄋ模┏鞘猩鷳B環境
1、污水處理
“十五”時期,要繼續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幅度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污水處理率。完成清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吳家村污水處理廠、盧溝橋污水處理廠、小紅門污水處理廠、肖家河污水處理廠、清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北小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北苑污水處理廠、東壩污水處理廠工程,同時建設市區東部、北部污泥消納處置中心。加快清河、涼水河及壩河流域污水截流干線的建設。結合城區改造、小區開發、綠化隔離帶和城市道路建設,按規劃建設一批新的配套污水管線;結合城市河湖整治按規劃建設一批污水截流管線;進一步完善各流域的配套污水管線建設。
到2005年,城市污水管道普及率達到85%,污水處理率達到90%,使市區河道的水質逐步還清。
2、垃圾處理
“十五”時期,加強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全過程管理和控制。重點抓好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和綜合利用,減緩垃圾快速增長的勢頭,提高垃圾的綜合利用率,爭取2005年達到30%。2005年市區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笆濉睍r期,完成朝陽區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豐臺區垃圾綜合處理廠、門頭溝焦家坡垃圾處理廠、董村垃圾分類綜合利用中心的建設。各區縣也要完成本地區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任務。
3、園林綠化
以一流園林城市為目標,加快市區邊緣綠化隔離帶和沿四環路、五環路百米綠化帶建設,實施“五河十路”綠化工程,形成綠色生態屏障。推進城市中心區集中綠地建設,改善市區生態環境。加強綠化養護管理,鞏固園林綠化成果。促進綠地認建、認養活動,提倡社會各方面捐資支持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出資建設綠地。
2005年,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市隔離地區綠化發展到100平方公里,沿四環路、五環路形成100米寬綠化隔離帶。配合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同步實施綠化工程。高標準完成中關村科技園區、奧林匹克公園、體育場館周邊的綠化美化。加強市區綠化,要堅持以種樹為主,多樹種、種大樹,合理配置,優化品種,提高城市綠化美化水平。每個城區爭取每年建成一到兩處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集中綠地,加強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管理,進一步增加公園數量,提高建設管理水平。
(五)城市通信和信息化
“十五”時期,要結合特大城市特點,以“數字北京”為目標,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合理配置頻率資源,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追蹤世界先進水平,加快城市通信和信息化建設,率先達到現代化要求。
1、信息基礎設施
發展寬帶業務網、高速中繼傳送網,積極發展可承載語言、數據、視頻等業務的接入網。繼續發展有線電視網,開展交互式服務等業務。大力發展計算機網,建設IP寬帶網。實施數字北京工程,建設并完善首都公用信息平臺,建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科技教育信息系統、勞動、社會保障和社區服務信息系統、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大力推進首都信息化。
2、城市通信
按國際標準,加快為舉辦奧運會服務的通信設施的建設。繼續加強電話網建設,提高通信能力,發展增值業務,基本解決城區裝電話難的問題。加快智能網的改造和建設步伐,開發大宗呼叫及電子投票業務等新智能業務。促進三網融合。本地網電話用戶達到711萬戶,主線普及率達到58線/百人。2005年,接入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800萬戶。繼續加強移動通信系統和衛星通信系統的建設,積極發展移動數據等增值業務,2005年移動通信用戶達到800萬戶,普及率達到70戶/百人。國際、國內長途交換機2005年達到21萬路端。
統籌規劃,充分利用現有頻率資源,大力推進組建北京轄區內全市性大網,提高頻率利用率,綜合考慮社會各界各層面不同要求,滿足用戶的需要,努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保障通信事業的發展,維護電磁環境,加強無線電技術基礎設施建設。
2、郵政
“十五”時期,北京郵政要繼續堅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方針,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經營戰略,優化網絡結構,加大技術投入,使北京的生產規模、經濟效益、技術層次、服務水平處于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滿足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十五”時期,重點建設北京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北京速遞郵件處理中心、新機場航空郵件交換中心、北京商業制作處理中心、北京郵政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綜合中心和專業中心交叉并存的格局。2005年,形成實物網與信息網協調配合,郵政營投網和郵件運輸網合理布局,鐵路、公路和航空多種郵運方式并存的格局。
加快郵政局所網點、報刊亭工程的建設,2005年全市郵電局所達到1086處。
?。┏鞘蟹罏?/div>
1、城市消防
進一步增強和完善首都城市防災抗災體系,加快消防隊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裝備以及其它消防配套設施的建設。2005年,基本達到隊站布局合理、消防通信調度指揮系統靈便、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道路暢通、消防裝備精良、消防配套設施完善的目標,使北京消防設施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十五”時期,繼續建設消防隊(站),2005年消防隊站數力爭達到70個,全市消防車數量力爭達到350輛。
2、地震監測預報與防災
“十五”時期,要建立健全監測預報、震前預防和震后應急三大工作體系,提高地震中短期預報水平、震后地震趨勢判斷的準確性和震后應急能力,開展地震活斷層探測,加強隔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建設與完善防震減災中心,建設并改造地震監測臺網,加強工程地震基礎設施建設,達到防震減災體系基本完善、監測臺網布局合理、防震減災水平與首都北京相適應的目標。
3、城市防洪
完善北京市防洪減災體系,市區主要排水河道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全面落實“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調度方案,初步建成市區景觀河道,啟動西蓄回灌工程。建成全市防洪指揮系統,提高防汛指揮和調度決策的科學性與及時性。完成清河、壩河、涼水河、北環水系及主要排水支流的整治及雨水管道的改建擴建。
四、實現“十五”時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任務的對策措施
“十五”時期,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任務非常重,需要中央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各方面緊密配合,特別需要開闊思路、加快改革,進行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實現建設與發展任務,采取如下措施:
?。ㄒ唬├^續加大投資力度,保證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
“十五”時期,為滿足舉辦奧運會的需要,城市基礎設施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工程建設,五年共投資2250億元左右,其中地方投資1500億元左右。“十五”時期仍以治理城市環境和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為投資重點,抓好引進30-40億立方米天然氣、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城市道路網改造、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城市電網改造、中關村科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電信網絡的發展與完善等重點工程建設。
?。ǘ┘涌旎A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盡快建立起適應首都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需要的新型體制。
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新機遇,要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基礎設施項目要按照國際慣例運作,通過國內外市場籌集建設資金。
進一步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基礎設施投資主體多元化。要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和特點,將其區分為非經營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兩類。
非經營項目仍以政府投資為主,發揮市、區兩級政府的積極性。經營性項目要逐步由政府單一投資主體,轉向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企業、民間投資者和外商投資者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投資的有序競爭格局。凡是具備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私有、中央還是地方、國內還是國外企業,均可成為我市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企業。經營性項目要通過招標選擇投資企業。在價格不能到位的情況下,政府建立補償基金,對中標價格與政府定價之間的差額,進行補償。同時發揮投資企業在融資、建設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ㄈ╅_闊思路擴大籌資渠道,積極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十五”時期,要在企業直接投資上取得突破。對通過招投標選定的企業,在其投資的同時,政府賦予其建設和運營項目的特許經營權。要采取BOT、轉讓經營權、資產收購、合資合作經營、租賃經營、資本證券化等方式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繼續加大利用外資特別是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的力度,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ㄋ模┻M一步理順基礎設施價格體制,加強對基礎設施價格成本監控。
“十五”時期,要逐步建立價格評審和調整機制,制定價格調整規劃。政府逐步建立參照社會平均利潤率指導定價的準市場化價格體制,參照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制定和調整價格。
在理順基礎設施價格體制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價格進行成本監控。進行成本監控必須從源頭做起,加強對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審查,嚴格設計標準,控制進口設備的選用。
?。ㄎ澹┘訌娨巹潱龊庙椖壳捌跍蕚涔ぷ?。
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協作。因此必須做好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對于一些大型重點項目,要及早動手,加強籌資方案與工程方案論證,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打破常規,提高前期工作深度,對于重大項目,在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得到國家批復的情況下,前期工作要基本做到初步設計深度,以利于工程及早開工建設。
(六)加強基礎設施管理,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
經過多年建設,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存量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其管理問題已越來越重要。目前城市燃氣、自來水、排水、污水等管網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現象。因此,“十五”時期,要把基礎設施的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強設施的維修和保養,提高設施完好率,提高運行效率。
?。ㄆ撸┬薷耐晟苹A設施配套標準,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居住區和居民小區基礎設施配套標準。同時還要加大檢查力度,做到有標準、有規劃、有落實、有檢查,把基礎設施建設落到實處。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相關推薦
- 一圖讀懂《北京市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綠色生態示范區項目市級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京建法〔2020〕4號)
- 一圖讀懂《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國有土地上私有房屋實施房屋征收有關事項的通知》政策解讀
-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1部門關于印發北京市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負面行為清單的通知
-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水務局關于本市再生水價格有關事項的通知
- 《危舊住宅樓拆除重建技術導引》政策解讀
-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市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和業主查驗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政策解讀
- 關于調整本市燃氣電廠熱力出廠價格的通知
- 關于調整本市非居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