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為進一步加快我市生態環境建設步伐,更好地指導“十五”期間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按照市政府統一要求,編制了《北京市“十五”時期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一、“九五”期間生態環境建設成就
“九五”是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史上不尋常的時期,相繼組織實施了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綜合治理工程、城市隔離地區綠化、林業生態工程、密云水庫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飲用水源保護及泥石流防治工程、前山臉爆破造林工程、太行山綠化等一批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綠化造林、水土保持、風沙治理、生態農業等許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生態環境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植樹造林步伐加快,綠色屏障功能顯著加強?!熬盼濉逼陂g,全市新增林地面積168萬畝,林木覆蓋率由“八五”末的36.26%提高到43%,一年提高一個多百分點,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林木覆蓋面積為1052萬畝,全市活立木總蓄積為1428萬立方米,比“八五”末增長261萬立方米,年均增長52.2萬立方米。尤其是在山區,共造林94萬畝,林木覆蓋率由“八五”末的48.5%提高到60%。郊區平原的農田林網和主要干線公路綠色通道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城市綠化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隔離地區綠化取得重大突破。“九五”期間,建成城市大型集中萬米綠地25處,四環路、長安街、長河等城市干道和水系整治、綠化后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城市隔離地區,五年共完成綠化建設6萬畝,其中2000年完成綠化4萬畝,使隔離地區綠化總面積達到了65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由“八五”末的32.4%提高到36.5%,人均公共綠地由7.08平方米增至9.6平方米,人均綠地達到35平方米。
治理水土流失力度加大,山區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能力不斷增強?!熬盼濉逼陂g,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 平方公里,治理地區土壤年平均侵蝕模數由2000噸/平方公里下降到1600 噸/平方公里,密云、懷柔水庫水質連續保持國家二類標準。
突出風沙源治理,風沙危害得到初步治理。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南口、康莊五大重點風沙危害區五年累計營造固沙片林30萬畝,對降低首都風沙危害發揮了積極作用。
節水、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熬盼濉逼陂g新發展農田節水灌溉92.4萬畝,大興和密云兩個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通過了國家驗收,延慶縣、平谷縣被批準列為國家級生態環境示范區,全市小麥秸稈基本實現免燒。食用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開始啟動,建成了一批生態農業園區和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農業廢棄物的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開始起步。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生態環境總體上仍比較脆弱,建設任務依然很重,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風沙危害依然存在,全市目前還有20萬畝沙荒地、164萬畝潛在沙化土地(沙質耕地),山區還有230萬畝荒山需要植樹造林;水資源緊缺,山區水土流失還比較嚴重,水環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城區環境質量有待提高,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不容忽視;生態環境建設管理機制不健全,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管理手段還比較落后。
二、“十五”時期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五”時期是全面組織實施《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關鍵時期,要在生態環境最薄弱的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重點突破?!笆濉睍r期全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以保護和改善首都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改革為動力,以
科技進步為先導,以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為突破口,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采取生物、工程和農藝等綜合措施,優先解決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推動北京向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現代化國際城市邁進。
生態環境建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處理好全部與局部、長遠與當前的關系,優先實施生態環境脆弱區的荒山荒地造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城區綠化等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
?。ǘ┘羞B片、綜合治理。實踐證明,綜合治理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條成功道路,必須予以堅持。要以生態環境脆弱區為重點,以小流域、山頭地塊為單位,綜合應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明確各部門責任,齊心協力,保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
?。ㄈ└咂瘘c、高標準。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環境建設要有高的起點、高的標準,要瞄準國外一流城市的建設標準,充分發揮首都的人才、科技優勢,廣泛利用國內外現有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加快建設速度,提高建設水平。
?。ㄋ模┚坝^生態多樣性。 針對北京大都市和名勝古跡眾多的特點,生態環境建設應遵循景觀生態多樣性的原則,不僅要體現生態功能,而且要構建合理的景觀空間格局,使景觀效益與生態效益和諧統一。
?。ㄎ澹┲巍⒔?、保并重。要擯棄重治理、輕保護的觀念,嚴禁邊治理、邊破壞,通過法律、經濟等手段,明確保護責任,落實保護費用,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成果。
?。┥鷳B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北京生態環境資源十分有限,不僅是建設首都生態屏障的基礎,而且肩負著經濟發展的重任,必須堅持與產業開發、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十五”期間全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十五”末期,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8%,其中:平原地區林木覆蓋率達到25%,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0%。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近郊八區人均公共綠地15平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00平方公里,營造防風固沙片林20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000公里,農田林網完好率達到90%以上,自然保護區占全市面積比重達到 8 %以上,新增節水灌溉面積80萬畝,農產品全面達到安全生產標準。畜禽養殖場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基本實現養殖業污水達標排放。初步建立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
“十五”時期全市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任務是:
(一)建成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框架,形成比較完備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和森林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設城市綠化隔離地區、平原、山區三道綠色屏障。對山區25度以上陡坡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通過飛播、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完成造林面積150萬畝;平原以“五河十路”為重點,建設1000公里首都綠色通道,完成治沙造林20萬畝;全面完成城市綠化隔離地區125平方公里綠化;城近郊每個區每年要完成1-2處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地,對255條城市重點道路的綠化進行完善提高。同時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建設高水平的森林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二)基本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地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形成比較完善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
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生物、工程、農藝等多種措施,重點對密云、懷柔及官廳水庫上游等主要飲用水源保護地區的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全市土壤年平均侵蝕模數由1600噸/平方公里下降到1000噸/平方公里以下。積極開展鄉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一批水環境治理工程。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80萬畝,平原地區全面實現農業節水。
(三)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農業環境顯著改善。
加強法制建設,積極推廣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等技術,逐步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的使用量,控制并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環境,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
三、“十五”時期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
為完成以上任務,“十五”時期要重點實施以下12 項工程。
1、城市綠化隔離地區綠化工程。堅持生態優先、景觀優美、產業優化的原則,以植樹造林為主,再完成綠化面積60平方公里,使城市隔離地區綠化總面積達到125平方公里。
2、“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工程。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溫榆河、北運河以及京石路、京開路、京津塘路、京沈路、順平路、京密路、京張路、外二環路、京九鐵路、大秦鐵路,總長1000公里的沿岸沿線,建成兩側各200米寬的綠化帶,新發展綠化造林面積35萬畝,其中通道內側每側營造20-50米綠化帶面積5萬畝,通道外側發展速生豐產林30萬畝。
3、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十五”期間,完成沙荒地固沙片林20萬畝,山區人工造林90萬畝,飛播造林18萬畝,治理潛在沙化土地98萬畝,實施現有植被保護面積558萬畝,山區退耕還林40萬畝,前山臉地區爆破整地造林1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建設小型水源工程4000處,山區實行退耕種草10萬畝,丘陵區完成草田輪作20萬畝,平原區發展人工種草37萬畝,新建和完善500畝以上的林木種苗基地30個。
4、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綜合治理工程。繼續爭取國家支持,安排全市重點區縣的綜合治理工程續建工程,重點建設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生態農業項目。
5、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主要包括山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二期工程、“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平原二期綠化工程。爭取國家繼續支持,重點建設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和平原隔離片林。
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以密云水庫和懷柔水庫上游、官廳水庫上游媯水河流域及官廳山峽地區為重點,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統籌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耕作措施優化配置,骨干工程和一般工程相互結合,治溝工程(攔沙壩、谷坊壩、“五小工程”等)與治坡工程(水平條田、水保林等)相結合,從坡面到溝道,從溝頭到溝口,層層設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平方公里,營造水土保持林15萬畝,可增加蓄水、保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其中在密云、懷柔、官廳水庫水源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減少泥沙入庫量約160萬噸。同時建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10處,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示范宣傳推廣作用,進一步促進水土保持科研的發展。
7、城鎮綠化美化工程。城近郊每個區每年完成1-2處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地建設,力爭形成10處3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地;完成四環路兩側100米綠化帶,二環、三環兩側紅線外規劃綠化帶,長安街綠化整治,長河、昆玉河段兩側30-50米綠化帶建設;郊區衛星城、小城鎮要制定科學的綠化規劃,合理設置公園、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道路綠地、單位庭院綠地和防護綠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綠地系統,到2005年,衛星城和33個中心城鎮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5%,人均公共綠地15平方米以上,全市14個衛星城、中心城鎮的各項綠化指標要全面達到園林城鎮標準。
8、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經批準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達到17個(其中:國家級1個,市級9個,區縣級7個),總面積132.8萬畝,占全市總面積5.25%,北京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已批準6個,總面積30.3萬畝,其中包括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2個。到2005年,新發展15-20個保護區,建成保護區總面積達到210萬畝,占全市總面積 8%。將自然保護區內生長狀況較好的森林、河流及陡坡上蓋度較高的灌木林劃為禁伐區,禁止一切采伐利用活動,運用高科技手段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好現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切實加強對全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在建立保護區、加強對現有生物保護的同時,積極開展引種和育種等工作,進一步豐富生物多樣性。
9、郊區水資源開發、節約工程。盡快建立以定額用水為中心的農業灌溉用水管理體制,理順農業用水價格體系,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80萬畝;加強對郊區雨洪水的利用,在平原河道修建橡膠壩15座,新增蓄水能力1000萬方,為重點風沙區治理、綠色通道建設配套水源;實施第二階段山區水利富民工程,山區五小工程要實現網絡化,爭取再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等五小工程1萬處,截流工程220處,新增蓄水能力285萬立方米;對已建或規劃在建的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后的再生水,采取提、引、蓄等措施,為農業灌溉和綠化提供水源,實現22萬畝農田再生水灌溉。
10、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工程。推廣玉米、小麥秸稈氨化、青貯、微貯等加工貯存技術,為發展草食家畜提供飼料資源;對不易貯存利用的農作物秸稈,采用免耕覆蓋技術,做到秸稈直接還田;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秸稈氣化試點工作,到2005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90%。對規?;B豬場進行飼養工藝改造,變水沖糞為干糞揀拾方式,在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采取固液分離、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生物處理等多種方式,對養殖場污水進行處理;在養殖業集中區域,建立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加工廠,減少化肥施用,到2005年全市有機肥使用量(按純氮量計算)占肥料總使用量的比重達到40%。
11、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工程。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10萬畝蔬菜、30萬畝果品、30萬頭生豬達到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準,建立2-3個有機食品基地,實現我市有機食品零的突破。建成市級檢測認評中心、區縣級產品質量檢測站和生產基地自檢機構相配套的規范化農產品檢測網絡。全市80%以上的養殖小區、養殖場和漁場啟動規范化標準生產模式,實行全過程的綠色生產。
12、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程。初步建立森林資源、森林火災、林農病蟲害防治、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風沙危害、土壤肥力、土壤污染、農用化學物質的殘留及污染、畜禽場環境、漁業水質等專業監測網絡,組成市級和區縣級相配套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建立以3S技術為支撐的全市生態環境信息管理中心以及林業、水利、農業、環保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分中心,對全市生態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共同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工作。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納入工作計劃和議事日程。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對關系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全局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等問題,要由生態環境建設協調聯席會議討論、審定。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計劃部門要統籌規劃,綜合平衡,負責編制全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年度計劃,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林業、水利、農業、環保、園林等部門負責編制生態環境建設專業規劃,加強行業指導和工程管理。財政、科技、規劃、房地等部門都要積極支持生態環境建設。各區縣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區縣計劃、農業、林業(綠化)、水利、園林、環保、財政等部門也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做好工作。
要實行區縣政府目標責任制,明確區縣政府是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主體。鄉鎮、街道也要層層落實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目標與責任,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并建立政府領導任期內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考核制度,層層簽訂責任狀,認真進行檢查與考核。
(二)研究制定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
研究制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根據森林的主要功能和經營目的,將森林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要抓緊區劃,把公益林規劃界定出來,享受長期的效益補償。公益林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投入,分級補償。
制定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政策。對退耕戶參照國家政策每年無償提供一定的糧食和現金補償,并給予其在宜林荒山荒地植樹造林苗木補助費。
對農用機井實行裝表,制定科學合理的灌溉定額,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用水,運用價格機制,探索對計劃外用水超額加價。
完善有關綠色產業開發政策。對于投資本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國內外各類投資者,允許其在一定范圍內投資開發商品林、苗圃、花卉等綠色產業以及文化、科技、
旅游等產業。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保障機制,調動投資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三)加強立法,嚴格執法,依法建設、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加快頒布和實施《北京市取水許可制度》,制訂《北京市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積極做好《北京市農業生態保護條例》的基礎準備工作,爭取《條例》盡快出臺,使全市的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廣泛宣傳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及北京市有關法規,不斷提高市民的法制觀念。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要嚴格執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充分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在水土流失地區建設的項目,需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對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差的地區,繼續實行移民搬遷的政策,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采取各種形式,如建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開展生態環境夏令營活動等,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
教育,增強全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意識,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激勵和動員各行業及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
切實加強管理和保護,鞏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穩定和加強專業管理隊伍,對重點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行養護管理責任制,相應增加養護管理的資金投入,加強養護管理設施的建設、維修和更新。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生態環境養護管理工作,城區要繼續落實綠化門前三包責任制,郊區要結合落實土地延包政策和荒山荒灘租賃承包,進一步明確農民對林地等的養護管理責任,并在承包合同中予以規定。
(四)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保障機制。
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投資應發揮主導作用。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建設資金。市財政要將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列入預算,各區縣也要按比例安排預算內資金。市級基建投資、財政支農資金等的使用,都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按照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程項目統籌安排,并逐年增長。對于重點工程,要統籌安排各方面資金,集中使用,實現重點突破。
在強調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要進一步調動農民和社會法人投資、建設和管理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深化生態環境建設和管理機制改革,積極推行租賃、承包、股份制和其他農民合作形式,發展果樹經濟林、苗圃、草業、速生豐產林等綠色產業,促進小型水利設施、生態農業設施的市場化經營,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結合。鼓勵社會各界以認建、認管、認養等形式,參與植樹造林及林地綠地管護、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態農業建設等,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外政府贈款和貸款,加快首都生態環境建設步伐。
(五)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優勢,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根據我市生態環境區域特點和建設要求,綜合應用各種科研成果,建立和辦好一批不同類型的試驗示范區和林木良種基地。充分應用材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廣各種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含量。組織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在防沙治沙、冬季常綠植物引進繁育、雨洪控制和利用、節水灌溉、再生水利用、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大力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抗旱造林、生物防治、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節水灌溉等先進適用的技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投入到生態環境建設第一線,促進科技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著手研究建立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系統,科學劃分生態治理區域類型,確定合理的生態治理模式、治理措施和適宜的植物品種及種植技術,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六)切實抓好重點工程項目的管理和監督,確保生態環境建設質量。
市政府確定的工程項目要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實行按規劃立項,按項目管理,按設計施工,按效益考核。強化組織管理,建立項目管理機構,對項目的計劃、資金、財務、物資等實行統一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資評估制度和專家參議制度。強化工程管理,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必須按各部門制定的規程、規范和標準組織實施,嚴格檢查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強化資金管理,加強資金使用的追蹤檢查和審計監督工作,嚴格財務制度。強化信息管理,對項目施工進度、質量、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并及時對各類信息進行匯總、上報、分析和反饋。對于國家和市級重點工程,要積極探索項目法人制,建立資金使用報帳制、工程監理制、竣工驗收制度,重點骨干工程要采取設計、施工招投標制,實行合同管理,工程質量實行終身負責制。
市有關專業部門要研究制訂全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項管理辦法、技術規程和驗收辦法。工程完工后,市有關部門要逐個進行竣工驗收。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對于未完成任務、質量不合格的,要堅決返工;對于工程質量和資金管理使用出現重大問題的,要依法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