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世紀前二十年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十一五”時期,是北京市落實“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全面實施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基本框架的關鍵時期。當前,首都社會步入了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和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新階段,首都經濟發展進入了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結構的關鍵階段,北京工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
工業現代化是首都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首都的現代化起著強大的支撐作用。為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北京工業必須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集聚、布局集中、資源集約的產業發展格局,為“十一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工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訂本規劃。
本規劃適用范圍和領域為北京市工業,實施期限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狀況
(一)工業總量增長顯著
“十五”期間,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工業的發展,統一思想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出了“振興北京現代制造業”的重大戰略決策,確定了北京市工業發展的戰略方向、目標,為北京工業“十五”期間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戰略基礎。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增長顯著,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2707.4億元增至2005年6775億元,年均遞增20.1%,增速大大超過 “十五”規劃13.4%的目標。“十五”期間,全市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2.4%,比“九五”時期提高2.5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速達到17.1%,提高了6.7個百分點。
2005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1782.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支撐全市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加外貿出口和解決城鄉居民就業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發揮首都科技、人才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在集成電路、軟件、消費類電子、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國內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業的技術含量,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通過振興現代制造業,促進了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以汽車、裝備制造業等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發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由213.5億元增至517.5億元,實現年均遞增19.4%,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9%,比2000年提高3.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市場開拓能力、核心競爭力,推動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現代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385.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
(三)加速退出落后產業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加大了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實施污染擾民企業搬遷,清理整頓“五小”企業,關停了一批小水泥企業、小煤礦及各類小型礦山。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全部淘汰了全市行政區內工商注冊的水泥立窯生產線和平板玻璃平拉生產線。整治重點污染企業,關停了造紙一廠、北京木材防腐廠等一批重點污染企業。啟動了首鋼搬遷工作,圍繞壓縮鋼產量,截至2005年底,首鋼已陸續關停一些工廠和設備的生產,包括第一煉鋼廠、特鋼公司17座電爐、初軋廠、冷軋帶鋼廠、鐵合金廠、重型機器廠3座電爐和2座平爐、焦化廠洗煤工序、特鋼白灰窯、五號高爐等。
(四)布局調整初見成效
為適應北京城市發展的需要,“十五”期間,北京工業加快布局調整,實施了城市中心區工業企業向郊區縣轉移戰略;有效促進了北方微電子、汽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醫藥四大產業基地和工業開發區的建設,工業布局日趨合理,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搬遷企業142戶,騰退工業用地面積878.2萬平方米。2005年全市城區、近郊、遠郊三類區域工業總量比重,已由2001年的12∶51∶37,變化為目前的10∶34∶56。與此同時,工業呈現向開發區聚集的明顯趨勢,工業開發區和產業基地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已逐步成為北京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2005年,全市工業開發區和產業基地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374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5.3%。其中電子、機電、汽車、生物醫藥四大產業聚集度均在40%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已接近90%。
(五)工業投資增長快,發展后勁增強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采取多種措施優化工業發展環境,規劃引導產業發展和投資方向,吸引社會多方資金投入,著力建設一批高端項目和重大項目,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逐步實現產業集聚,強有力地拉動了工業經濟的增長。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從2001年的124.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83.4億元,五年累計完成1096億元,是“九五”時期完成總額的1.3倍,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尤其是后兩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增速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實際利用外資擺脫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五年累計達到42億美元,比“九五”期間增長94%,其中2005年比2000年凈增3.4倍。
北京現代汽車、中芯國際、京東方TFT-LCD等一批重點項目陸續投產,已成為北京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現代汽車三期技改、奔馳汽車等一批在建項目的順利實施,以及首鋼150萬噸冷軋、燕化1000萬噸煉油系統及乙烯裝置第三輪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推進,將為“十一五”北京工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六)工業節能、節水、節地工作全面開展
“十五”期間,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北京工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單位產出能耗、水耗的持續大幅下降。與2000年比,在能耗、水耗總量基本持平的情況下,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46倍,增加值增長1.42倍。與2000年相比,2005年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5.5%,萬元增加值水耗下降68%。
為加強節能降耗的政策引導,市工業促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國家整頓土地市場的精神,對全市工業開發區土地和資源使用情況開展了深入的調研,并進行認真測算。2005年初,頒布實施了《關于北京工業開發區(基地)建設項目節約土地和資源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工業開發區在土地利用和資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標,制訂了電子、汽車、機電、生物醫藥等重點發展產業的水耗、能耗更嚴格的準入標準。這些指標為建立嚴格、科學、合理的項目篩選機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評判依據,對促進引導開發區規范、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據調查,通過實施《意見》,2005年全市開發區累計節約土地共計480.41公頃,占當期全市新增工業用地的54.7%;開發區萬元產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63.9%,萬元產值水耗比上一年下降14.6%。
(七)推動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加強了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重視企業與科技資源的對接。到2005年底,全市共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9家,其中國家級24家,全市工業企業年專利批準量3135項。北京工業先后與中科院等單位搭建并啟動了“北京工業技術支撐與產業促進平臺”、“北京工業發展智力支撐平臺”,探索產學研聯合的新模式。
“十五”期間,北京工業鼓勵以合作并購實現技術跨越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加大對集成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閃聯”工程、數字電視平臺轉換工程、手機電視、以TD—SCDMA標準為核心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艾滋病毒重組抗原及抗體診斷試劑盒等一批產業化技術成果。
在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同時,加大品牌戰略實施力度,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扶持名優企業,積極推進中國名牌的申報和北京名牌的評價工作,加大北京品牌產品的市場和宣傳推廣。到2005年末,北京工業已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6個。
然而,在北京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產業配套能力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耗能、高耗水行業所占比重依然較大,如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電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五大行業工業總產值只占全市工業的28%,卻消耗了全市工業總能耗的84%,消耗了全市工業總取水量的77%。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