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a在线视频,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山區發展規劃

  前 言

  新修編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建設構想,明確了山區是首都生態帶的功能定位。鑒于山區的綠色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供給功能日漸突出,對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北京市政府首次下達了編制《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山區發展規劃》的任務。

  山區是北京市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難點,《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山區發展規劃》擔負著強化山區生態功能,加快山區建設與發展,促進山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任務。專門針對山區編制五年發展規劃,對于促進山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縮小山區與平原、城區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山區發展規劃》以《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新修編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和《關于實施富民養山工程加快山區發展的意見》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按照首都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從城市發展認識山區,以科學手段涵養山區,用城鄉統籌建設山區,促進山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本規劃的范圍包括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縣和延慶縣七個山區縣的83個山區和半山區鄉鎮,面積為1.04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2%。共有1669個村委會、61.8萬戶、161.8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4%。本規劃期限為2006-2010年。

  

  一、“十一五”時期北京山區發展的背景

  山區是北京市的希望與未來。“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市委九次全會的要求,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中心任務,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山區發展的措施,使山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一)發展基礎

  山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十五”以來,山區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山區鄉鎮增加值達到216.4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92.4%,年均遞增17.8%,比全市農村年均增長率高2.5百分點;2005年實現財政收入27.2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1.8倍。

  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山區逐步形成了特色林果業、綠色養殖業和休閑旅游業三大主導產業。200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3億元,其中養殖業產值40.7億元,林業產值7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2.3 倍和5倍。旅游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年接待游客2428.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4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9倍。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2004年底山區縣通過實施廣播電視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使665個自然村10余萬人看上了5套以上的電視節目。通過實施教育組網工程,使最邊遠的山區實現了遠程教學。移動網絡已基本覆蓋了邊遠山區的中心鎮、重點道路和旅游景點。郊區公路提級改造及治理工程全面啟動,實施總長度達到7700公里;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已全面完成。實施了水利富民和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大力發展集雨節灌,突出流域網絡化配置水資源,使山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中心鎮的道路、電網、上下水、供氣供暖、垃圾處理、通訊廣播網絡等設施逐步完善,通過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自2000年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山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67萬公頃,配套荒山造林3.33萬公頃,人工造林0.79萬公頃,封山育林11.24萬公頃,飛播造林6.44萬公頃,爆破造林867公頃。2005年底,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6.6%,林木綠化率達到67.9%。全市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3493平方公里,7個山區區縣均成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

  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十五”以來,山區鄉鎮農民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九五”末期的3954元增長到2005年的6867元,年均增長12.3%,比全市農民增幅高1.8個百分點,全面消除了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通過全面推進山區鄉鎮中小學建設,改善了山區學校教學條件,穩定了山區的教師隊伍;通過建設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善了農民的就醫條件;通過實施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和推廣先進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通過農村遠程教育信息服務工程,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和就業能力;通過加大對山區文化事業的投入,豐富了山區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山區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與全市相比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山區在生態、經濟、社會和基礎設施方面差距明顯,仍然存在突出問題。一是山區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沒有完全處理好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二是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山區產業發展與山區資源優勢沒有很好結合,產業質量還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仍相對較低;三是山區基礎設施條件差,投入不足,落后于北京郊區平原地區,影響了山區產業發展和農民出行;四是山區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山區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山村環境衛生較差,農民培訓體系還比較弱。此外,山區與城市統籌發展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全面落實,影響了全市的城市化進程。

  解決這些問題,山區生態建設的力度尚需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的標準尚需進一步提高,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協調尚需進一步加強;產業發展與山區資源優勢尚需進一步結合,經濟效益尚需進一步提升,農民收入增速尚需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投入尚需進一步增加,山區產業發展和農民出行的條件尚需進一步改善,山村環境衛生狀況尚需進一步改進;山區城鎮化水平尚需進一步加速,農民培訓體系尚需進一步健全,山區與城市統籌發展的理念尚需進一步落實。

  (二)發展機遇

  “統籌城鄉發展”為山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解決“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指導方針。山區是北京市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難點,北京市為此出臺的“富民養山”工程等有效措施,將會有效地推動山區的發展。

  奧運會的舉辦為山區發展帶來了機遇。北京提出的“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理念,將會使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為山區發展明確了功能定位。《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把強化山區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將會有效地改善山區建設首都綠色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的條件。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的《關于區縣功能定位及評價指標的指導意見》,將引領各山區區縣更好地細化和落實功能定位,指導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同時,政府還出臺了“富民養山”、“流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促進山區發展的傾斜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山區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山區的生態服務功能,更好地發揮其生態涵養區的功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為山區發展確定了目標和方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山區是北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區建設不僅要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大幅度增收來改變落后面貌,與郊區同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且,山區作為首都的生態功能區,也要通過為首都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推動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北京市經濟實力的增強為山區發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北京市GDP達到681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911.2億元。北京市經濟實力的提高,為輻射帶動和扶持山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山區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區加快自身發展的愿望不斷提高。山區各級干部群眾面對首都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以及城鄉之間交流的不斷加強,求變化、求發展的欲望與要求逐步增強。同時,城鄉居民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提高,并且開始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聯系起來。

  多年來的山區建設工作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山區工作,建立了長期有效的山區建設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加強領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北京山區建設,山區的經濟規模快速增大、產業結構不斷改善,農民的積累能力普遍提高。

  (三)發展趨勢

  生態服務功能將備受關注,生態建設將進一步加強。山區的生態功能定位和“綠色奧運”理念的傳播,將使山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步伐繼續加快,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山區在不斷增強為首都提供生態服務的同時,生態建設與山區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發展將進一步協調。

  綠色產業的打造將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圍繞山區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產業,將成為山區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特色種植、綠色養殖以及生態旅游、環境友好型工業的發展將有力地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這種產業升級對科技、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區基礎設施將不斷完善。山區的基礎設施將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將得到很大改善,城鎮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山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將會引發更大的社會需求。

  城鄉將更加和諧,農民收入將會有很大提高。北京市各部門深化改革,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將促進城鄉發展更加和諧,山區農民收入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山區基礎薄弱,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山區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