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是從中亞地區遷移過來的,撒拉族的先祖和當地的藏族、當地的回族和漢族進行了融合。那么關于撒拉族的起源和歷史文化,你具體都了解多少呢?帶著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撒拉族起源與傳說
相傳七百多年以前,在中亞撒馬爾罕地區有一個小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名叫尕勒莽和阿和莽,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因長期受到當地統治者的迫害,于是他們率領同族的18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一本《古蘭經》和故鄉的水土一路向東,尋找新的樂土。他們沿途越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今循化境內。這時,天色已黑,又走失了白駱駝。
第二天,他們在街子東面的沙子坡下發現一眼清泉,走失的駱駝臥在水中,已化為白石雕像。于是,他們試了試當地的水土,發現這里的水土與故鄉的完全一樣,就在此地定居下來。歷經艱辛的駱駝安詳地靜臥在泉水中,與他們日夜相伴。后來,人們便將這眼清泉命名為“駱駝泉”。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史稱“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原本與中亞的土庫曼族,土耳其,韃靼族和阿塞拜疆族是同一民族,元代遷入青海的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蒙、回、漢、藏等民族長期相處,相互融合,發展而成撒拉族。有語言,有文字。不過由于沒重視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字沒得到普及。
通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注重園藝。喜狩獵,善編織、勤勞節儉、樸素、謙謹、待人誠懇,熱情好客,為了求生存求發展,在歷史上曾掀起蘇四十三反清斗爭等多次反壓迫、反剝削斗爭。縣內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反清斗爭失敗后,因逃難和婚姻關系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街子、崖曼、西溝、白莊、清水、孟達、草灘壩、塔撒坡等地遷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亞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中部)撒魯爾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貴族的毀謗、排擠、傾軋,率領族人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來。今循化街子地區保留著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稱“駱駝泉”,是撒拉族祖先遠途千徙而來的紀念。元時,撒拉族先民的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世襲百戶”和“副千戶”,成為本民族的統治者。明朝沿襲之,清朝時“爾最”(世襲總掌教)制和“哈爾”(長老、頭人)、土司等構成撒拉族內部新的統治者。
明朝時,撒拉族為河州“招茶中馬十九族之一”。每年納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領有金牌一面,每年納馬大約360匹。嘉嘉時領獲金牌兩面,納馬倍之。清雍正時終止。民國時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負擔,頻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許多人傾家蕩產,流落他鄉。隨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日益尖銳,在歷史上撒拉族人民進行了多次反抗斗爭。共和國成立后,撒拉族人民獲得新生。
小結:撒拉族的由來歷史是經歷了很多時代的變遷,他們經歷了多個的融合,最后定居在新疆。撒拉族人熱情好客,樸素、謙謹。
文章來源: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