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十三億多的人口,分為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特點,其中語言、文字和服飾是能夠直接的讓人看出民族的差異。大家對中國的民族了解嗎,下面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下畬族,一起看看吧!
福建畬族簡介: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畬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后,改稱為“畬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畬族人口數為709592。畬族極少部分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0%的畬族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閩南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畬族語言:
畬族內部交際時使用的兩種語言:居住在廣東省博羅、增城、惠東等地自稱“活聶”(山人)的畬族人使用的一種畬族語言,屬于漢藏主系苗瑤語族苗語系。
另一種畬族語言的使用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占全國畬族總人口的99%以上的畬族人使用它,這種語言接近漢語客家方言,這種語言由古畬話為主,又吸收漢語客家方言和畬族居住地的漢語方音融合而成,畬族人把這種語言叫做“山哈話”。閩東畬族內部交際時就是使用這種語言。
畬族起源:
畬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畬族源于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畬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
土著說者認為畬族源于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畬族。“閩”、“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畬”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畬”一脈相承。畬族,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畬族族源還有“越族后裔說”、“東夷后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云的畬族族源反映了畬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系。
畬族節日:
畬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畬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畬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饑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畬族云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畬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總結: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對畬族的文化有了解了吧。畬族人們在過節日的時候,會穿著自己民族的衣服,統一的著裝很有民族文化的味道。
文章來源: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