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晚會上最常見的節目。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大部分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漢族作為第一大族,舞蹈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秧歌是漢族很出名的一種舞蹈,主要流行在東北地區。秧歌的起源大家了解多少呢?不妨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秧歌的起源吧。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以熱鬧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于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陜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采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于“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么重要。
小結:秧歌是漢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喜慶的節日里經常會有秧歌節目。在東北,不管年齡大小,只要音樂一起,所有人都能跳上幾步秧歌。秧歌可以說是漢族舞蹈的成功代表。
猜你喜歡:
解讀漢族移民新疆的始末
解讀漢族服飾民俗:服飾與民俗的關系
漢族節日風俗大全,漢族節日的習俗有哪些?
2016年最新的漢服圖片大全
文章來源: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