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致力于推動歷史建筑傳承發展,近日發布了《北京市合院式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為合院式歷史建筑維護修繕提供技術標準。 目前我市已公布的1056棟(座)歷史建筑分為合院式、居住小區類、近現代公共建筑類等五類,其中,合院式歷史建筑520棟(座)。 合院式建筑是采用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群,多數散落在歷史文化街區,是體現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的代表。《導則》的出臺,旨在有效保護合院式歷史建筑價值和特色,消減安全隱患,提升基本使用功能,促進歷史建筑的合理使用。 《北京市歷史建筑規劃管理工作規程(試行)》提出,維護修繕是指按照最小干預原則,對歷史建筑主要立面和有價值部位的受損部分進行加固和修補,在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真實信息的前提下,適度滿足現代使用功能需求的行為。 完整保護,建筑與環境作整體修繕 合院式建筑絕大多數建于清代至民國時期,持續到建國后,年代跨度長。其歷史功能多樣,有傳統民居、宮殿官邸、宗教、商號、金融貿易、行宮等。合院式歷史建筑的有價值部位點位多、形式多樣,包括磚雕、脊飾、大門、門簪、廊心墻、象眼、什錦窗、支摘窗、看面墻等,這些建筑部位的紋飾、色彩、材料或工藝等,能體現建筑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或社會價值。 歷史建筑的修繕講求完整性,即要以劃定的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為單位,根據合院式建筑有序排列、圍合形成院落的特點,進行建筑與院落環境的整體維護修繕。建筑本體、有價值部位固然是保護修繕的重點,但歷史環境要素也需要一并考慮、一同修繕。 歷史環境要素是指建筑所處的院落環境內,一般指建成時的環境,能體現當時特定價值的要素,包括上馬石、影壁、鋪地、樹木等。有價值部位與環境要素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保護方案、制定施工方案、實施維護修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該建筑價值與特色。 歷史建筑的整體性保護還體現在,對不同歷史階段或重要人物、事件,留下的改動和變化痕跡予以保留。位于東城區福祥胡同25號的原福祥寺,始建于明朝,其天王殿前留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黎玨《敕賜福祥寺改建山門碑記》碑,正德戊辰三年1508侍講沈壽和萬歷癸丑四十一年1613大學士趙志皋撰的《重修福祥寺碑記》碑,是寺廟歷史的見證,在修繕時就要對其做重點保護。 力求真實,保護建筑本來風貌 為了保護合院式歷史建筑的色彩、質感、材料、工藝等本來風貌和特點,《導則》提出維護修繕要遵循真實性原則,盡可能保留其有價值部位(構件),并采用同質材料、原形制、原工藝修繕。 在修繕材料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使用原有建筑構件和材料,且舊材料、舊構件應符合安全使用要求。若確實無法取得同質材料,應采用相似質感、顏色等性能的類似材料,確保修繕風貌協調。比如合院建筑中常見的油飾彩畫的傳統材料有桐油、動物血漿、生石灰、面粉等,在對其進行補繪隨色、復原重繪或新做仿繪時,應優先選用傳統材料,材質、色彩要與原彩畫一致,且應仔細勘查原建筑彩畫樣式,嚴格按原狀復原。 《導則》還對各修繕部位需要采用的工藝做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以用促保,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在目前已掛牌的合院式歷史建筑中,400余座為傳統民居,且多數仍有居民居住,對其修繕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歷史價值,還應通過功能改善和環境提升,適度滿足居民現代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歷史建筑的合理有效利用。 因此,對于對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內的非歷史建筑或歷史建筑非價值部位的維護修繕,《導則》提出可在與歷史建筑風貌協調的前提下,考慮新能源、新技術的運用,如太陽能、雨水收集等設施;墻體材料可選用節能保溫復合材料,更換的門窗應選用節能門窗,屋面材料宜滿足保溫和防水要求;根據修繕后建筑使用功能,合理選擇供暖、空調、通風、照明等系統,應優先選用高效節能產品,有條件時,可以安裝智能控制系統。文章來源于:{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相關推薦: 北京市體育局防汛指揮部關于做好2024年汛期應對工作的通知
各區體育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燕山體育運動中心,市體育局各直屬單位、機關各處室,各市級體育組織、區體育總會: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印發〈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要點〉的通知》(京政汛發〔2024〕1號)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