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象會商結果,受冷空氣影響,近日北方連續降溫,為確保市民溫暖過冬,北京市將于11月6日0時點火試運行,啟動供暖。
北京市氣象臺預計,今明兩天將有寒潮天氣。明天夜間,平原地區最低氣溫將降至0℃左右,48小時最低氣溫降幅超過8℃。據預報,今天夜間到明天早晨,北京地區還將有4級左右偏北風,陣風7級左右,山區局地陣風8級以上。
目前,北京集中供熱設施已具備供熱條件,將根據天氣情況決定是否提前供暖。有市民介紹,北京西城區、海淀區的部分小區于5日、6日開始試供暖。
此外,根據氣象部門初步預測,2023-2024年采暖季仍將受厄爾尼諾影響,北京地區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今冬預測降雪天氣較多。
不是所有的冷空氣都是寒潮
中央氣象臺今天(11月5日)四預警齊發,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大風藍色預警、強對流天氣藍色預警和暴雪橙色預警。氣象衛星監測顯示,從昨天到今天,強冷空氣主要影響范圍集中在我國西北地區,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地,都出現8~12攝氏度的降溫,局地降溫幅度超過14攝氏度。
冷空氣和寒潮是一回事嗎?簡單來說,寒潮是冷空氣的一種,但并不是所有冷空氣都是寒潮。
根據強弱程度,我國將冷空氣分為四個等級:弱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專家介紹,寒潮天氣過程是一種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在氣象學意義上,有著嚴格的“門檻”。根據國家標準,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12℃,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4℃的冷空氣活動,就是寒潮。
可以說,作為冷空氣中的強者,寒潮往往體現出的是降溫的幅度,而不全都出現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根據近11年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預警的數據,可以發現每年11月出現寒潮過程最多,其次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