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歷史等級性考試是在新課標理念下使用統編高中新教材的第一次等級性考試。試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彰顯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突出對“四史”、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的考查。試題通過鮮活的情境綜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凸顯歷史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試題形式穩中有新,設問平和,素材使用貼近時代,貼近教材,貼近學生,很好地發揮了引導中學歷史教學的作用。
一、立德樹人,突出史學育人功能
1.突出“四史”考查,強化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力量之源。試題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考查。如選擇題第8題敘述了重慶談判后中共代表王若飛等人飛機失事后引發各界的沉痛哀悼,以此為情境景,考查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民主、團結口號在當時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感。第9題以1950年高校課程的變化為情境,考查學生對新民主主義教育及社會主義教育的價值認同,厚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第10題以中國文化非洲行為載體,考查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全方位外交,尤其重視與非洲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助力非洲國家發展。再如第17題,要求學生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選一個實例,闡述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考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的深刻理解。
2.立足優秀傳統文化考查,增強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根和魂。試題通過新穎情境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選擇題第1題,以江西國字山發現的戰國中期大型墓葬具有越、楚、江淮和中原多種文化特征為載體,考查學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點的認識。第3題通過宋朝各地知州將修建亭臺館榭供民游樂與社會教化相結合,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注重倫理教化特征的理解。
3.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第16題以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間的絹與馬貿易為例,要求學生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考查學生對古代歷史上中原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友好交往、交流與交融的理解,加強了文化認同。
4.凸顯世界文化多樣性,培養開放包容的胸襟
文化交流推動文明進步,只有開放才能不斷發展。試題注重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考查,注重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胸襟。如第11題,以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這一觀點為例,引導學生意識到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第12題以英國議會的建立為例,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歷史反專制、求民主的艱難歷程。第13題則以國際法的發展為視角,引導學生認識到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演變,弘揚世界規則意識。第18題直接呈現了18-19世紀拉丁美洲與歐洲文化的交流簡表,引導學生認識歐洲啟蒙思想、科學觀念、廢奴思想如何影響了拉丁美洲,而拉美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又是如何在吸收歐洲啟蒙思想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的。
二、落實課標要求,綜合考查素養與能力
1.突出對唯物史觀與時空觀念的考查
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試題從多種角度全面考查考生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理解。如第4題通過對明代刻本書籍的考查,使學生認識到文學藝術作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第9題通過高校課程的調整變化,引導考生認識時代發展與教育變遷的關系。這些試題都從不同方面考查了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與運用。
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試題第2題通過歷史地圖,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帶來的人口變化,具有明顯的歷史空間特征。第15題則提供了四則史料,要求考生對史料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時序進行正確判斷,考查了考生對歷史時間觀念的準確理解。
2.強調對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考查
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讓學生養成辨析史料,運用史料分析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進而能對歷史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試題第1題提供了戰國時期大型墓葬的相關史料,要求考生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特點。第11題通過英國學者關于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的觀點,要求考生尋找歷史證據。第17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時期,各選一個實例,闡述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以上試題都充分體現了對史料實證的綜合考查。第16題“絹與馬”要求考生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第18題“拉丁美洲與歐洲”要求考生評析玻利瓦爾對歐洲啟蒙思想的發展,第19題“軍費與財政”的第(1)問要求考生指出明代和清代增加軍費的主要來源有何不同等,以上設問從不同角度對考生的歷史解釋進行了綜合考查。
3.強化對歷史問題探究能力的考查
運用歷史材料,探究歷史問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教學中必需落實的學科目標,也是等級性考試的考查目標。第20題“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為考生提供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研究資料,要求考生能夠對史料類型中的文獻史料進行準確分類,在此基礎上從材料中任選一個主題,說明選題意義,擬定研究提綱,并列出參考資料。這樣的答題要求實際是對學生歷史問題探究能力的綜合考查。這樣的設問既考查了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也引導了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三、落實雙減政策,引導教育改革深化
1.試題緊扣主干知識,保持穩定
試題在知識覆蓋比較全面的同時,緊扣教材主流主干知識,引導師生在教與學中關注時代整體特點與知識線索。如第1-4題分別考查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江南開發、中國古代社會教化和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等內容。第12-14題分別考查了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工業革命等內容。第17題考查了中國近現代的革命歷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成果等。
2.關注新教材的使用,引導教學
新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試題回應這一需求,引導教師關注新教材的新內容和新理念,加強對教材的研究與把握。如第16題,以絹與馬的貿易為切入點,要求學生深入思考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的影響。引導師生關注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交流、發展的歷史,突出其對中華文明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再如,第18題以拉美與歐洲交流的史實為例,展現出被壓迫的殖民地人民在世界近現代歷史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引導師生在教與學中加強對亞非拉地區歷史的關注與研究。又如第15題和第20題,內容涉及到兩次世界大戰這一新內容,在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戰爭與和平”這一問題的思考。
3.助力”雙減”政策,回應時代需求。
部分試題的情境創設、素材選用和考查理念,“化用”了新教材。如第2題的歷史地圖(示意圖)取材于課本原圖。第16題設問取材于教材的“探究與拓展”欄目。第20題“華工與一戰”的部分素材直接來源于兩冊必修課本。此題的第二問不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且要求學生具備對歷史問題的研究能力。這一理念直接呼應了教材中“活動課”的設置理念。考題中的這些信息提醒我們,在教學中應把讀懂、讀透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師要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價值理念,充分用好新教材這一資源。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保障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彰顯時代主題,體現北京特色
1.彰顯時代主題
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連,不可分割。歷史教學與歷史評價必需呼應時代主題。如第1題吸收近年考古成果,凸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脈絡。第9題通過對高校課程調整的考查,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特點。第17題通過對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這一問題探究,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凸顯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2.體現北京特色
針對北京考生知識面廣、視野開闊,思維靈活的特點。試題創設上突出了大格局、研究性,開放性這一特色。如20題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辨別史料類型,而且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歷史研究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初步的自主研究、命題在保持原有風格基礎上有所創新。
除以上試題特色外,試題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弘揚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今年的多道試題從不同角度凸顯了時代主題,強調了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理解和考查。例如第8題通過社會各界對“四八烈士”的悼念,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追求和平民主的使命擔當。第9題以建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改革為切入點,突出了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第10題以“非洲文化年”為題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第17題緊扣“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考查考生對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解,既突出了對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的考查,也達到了“寓教于考”目的。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所系,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試卷多角度考查考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如第1題,以江西國字山戰國墓葬為主題,落腳于考查考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與理解。第16題,以唐代的絹馬貿易為例,考查考生對歷史上國內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相互交往、民族交融的理解,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等。
歷史試題也強調世界意識與國際視野。第11題以希臘文明起源為題,考查考生對文化多元性的理解;第18題考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思想來源和獨特之處,展現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的密切關聯與相互影響等等。以此引導考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人類文明的共融性和多元性。
三、注重考查學科思想方法,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1,全面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試卷整體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營造情境,引導考生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本質。對時空觀念的考查也貫穿了整張試卷,強調把歷史事件或者現象置于具體歷史時空框架下進行理解和解釋的基本素養,而第2題和15題則是對時空觀念的直接考查。鑒于題型功能,試卷第二部分集中考查核心素養的高階水平。這部分試題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梯度的設問,考查考生依據唯物史觀、綜合運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方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作出合理解釋的關鍵能力。
2,注重思想方法,突出探究和創新能力的考查
為了有效、深入地考查考生核心素養的水平,試題設計需要具備相應的探究性和開放性,而北京考生閱讀面廣、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也正適應對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查,這在試卷第二部分中有突出體現。比如第17題設問兼具選擇性和開放性。第20題的任務設計則聚焦探究性和開放性,是綜合考查核心素養的典型試題。該題創設了一個歷史研究的學術情境,要求考生自選主題,形成研究思路,擬定研究提綱,考查考生梳理史料、從中發現問題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給予考生較為開闊的施展舞臺,以展現考生綜合學科素養的水平以及創造能力的潛質。
四 貼近教學實際,加強與教材聯系,助力“雙減”
1,注重考查主干和重點
2022年北京試題以學生為本,緊扣課標和教材,考查考生所學的主干知識,如中國古代的社會教化、江南開發、明清商品經濟的繁榮,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和具體表現等;中國近現代的革命歷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改革開放等;世界歷史中的文明起源、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工業革命等內容。同時,也注重中外歷史綜合性內容的考查,如交通、思想文化等等。試題以主干知識為載體,考查考生的學科關鍵能力。
2,進一步加強與教材的關聯
為助力“雙減”,北京卷更加關注命題考試與教材的關聯度。首先,化用教材中的史料、地圖及課后思考題。比如第2題的歷史地圖(示意圖)就取材于課本原圖。第16題設問涉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互動,也取材于教材的“探究與拓展”欄目。第20題“華工與一戰”的部分素材直接來源于兩冊必修課本。其次,試題在價值理念上與新教材一致,注重體現新課標精神。如第20題就呼應了教材中“活動課”的設置理念,注重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綜合考查。該題任務設置與考查目標遵循教材活動課的理念,強調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完成任務的過程則包括梳理資料、選定研究主題,擬定研究提綱等,最終提出自己對探究主題的見解。這一過程對活動課而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對考試而言,則是綜合考查考生的核心素養水平,二者殊途同歸,相輔相成。
相關推薦: 北京中小學當前階段繼續堅持居家學習(5月25日發布)
在5月25日下午舉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了近期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 中小學疫情防控安排 1、當前階段仍堅持居家學習,做好本學期后半階段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安排。 2、中高考將按照教育部總…